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肿瘤>>正文内容
肿瘤

聚焦晚期肺癌化疗进展四大热点

来源:    时间:2011年12月11日    点击数:    5星

    11月16日消息—不容错过的精彩瞬间之教授见面会

    化疗是否会被靶向治疗取代?
 
    廖美琳教授:虽然靶向治疗快速发展,但其最大意义在于增加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遑论化疗将被靶向治疗取代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临床医生应将靶向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结合起来,这是多学科协作发展的趋势。
 
    诚然,化疗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但我们仍存在希望。例如,在今年ASCO年会上,培美曲塞成为第一个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维持治疗中获得成功的药物。因此,我认为我们不但不能放弃化疗,而且还需加强对其展开研究的力度。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如何选择化疗或靶向治疗,以及如何联合用药的问题。
 
    周彩存教授:研究已证实NSCLC应被分为两大类,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和EGFR野生型。女性、不吸烟的腺癌患者,EGFR突变率为50%~60%。男性、吸烟的腺癌患者,EGFR突变仅约20%,但男性、吸烟鳞癌患者的基本都是EGFR野生型。EGFR突变型患者一线选择靶向治疗有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PFS和缓解率均较好。EGFR野生型NSCLC约占我国肺癌的70%,吉非替尼治疗这类患者的疗效与安慰剂相同;但化疗的缓解率为20%~30%,PFS为4~6个月。
 
    此外,化疗治疗EGFR突变患者的疗效也较好。IPASS研究证实,治疗EGFR突变患者,化疗与靶向治疗的使用顺序并不影响获益。所以,化疗仍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手段。因此,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要视患者的经济情况及治疗意愿而定。
 
    程颖教授:我建议大家要多关注一下小细胞肺癌(SCLC)的治疗。目前,化疗仍是治疗SCLC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广泛期SCLC(ED-SCLC)治疗在新药探索方面获得许多进展。在ED-SCLC的一线治疗中,除EP方案外,还有IP、IC和EC方案作为推荐方案。在二线治疗方面,氨柔比星的Ⅱ期研究显示该药有较好的疗效。将来,如果各科医生能协作治疗SCLC,预期患者获益将更大。
 
    化疗与靶向治疗的序贯策略
 
    廖美琳教授: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在序贯使用前,一定要考虑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TRIBUTE研究及TALENT研究均探讨了化疗与分子靶向治疗的问题,但因未考虑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步使用了厄洛替尼与化疗,所以没有得出预期的结果。FAST-ACT研究考虑到了这一点,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其他的研究如SATURN和ATLAS研究也采取了序贯的治疗方案,但也可称其为维持治疗,结果显示靶向药物维持治疗的疗效好。
 
    周彩存教授:首先,靶向药物与化疗同期使用的顺序,一定是化疗完成后再使用靶向药物,这很重要。其次,一线治疗使用靶向药物、二线治疗使用化疗药物的模式是否影响疗效?目前的一些小样本Ⅱ期临床试验提示,一线使用贝伐单抗、厄洛替尼治疗失败后,二线使用含铂标准方案并不影响疗效。来自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数据显示,这种情况下含铂方案的缓解率仍然达到30%左右,TTP可达到4~6个月。这提示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这些证据的级别并不高,我们需要等待更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维持与二线治疗获益之争
 
    维持治疗和二线治疗的研究数据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周彩存教授:首先要明确维持治疗与二线治疗的区别。目前的研究提示,PS 0~1分、一线治疗后获得DCR的患者是维持治疗的对象。一线治疗中PD的患者再次接受治疗为二线治疗。
 
    其次,无论是JMEN(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研究还是SATURN(厄洛替尼维持治疗)研究,都是药物与安慰剂对比后得出PFS及OS的改善。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靶向药物应用的时机及维持治疗与二线治疗疗效如何等问题。虽然上述两项临床试验均不能解答,但是另一项研究,即多西他赛的维持治疗研究,给了我们一些提示。Fidias等曾在2007年ASCO年会上报告了该研究结果(摘要号 LBA7516)。该研究采用吉西他滨+卡铂一线治疗NSCLC患者,并将DCR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即刻给予多西他赛维持治疗,另一组等肿瘤进展后再给予多西他赛。结果显示,维持治疗组的PFS获得显著改善,OS的改善有边缘显著性。这项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很重要的信号。
 
    第一,该研究的数据显示,即刻维持治疗组95%的患者接受了治疗;而在二线治疗组中,37%患者未接受治疗。这提示,即刻给予维持治疗的受益人群大,而二线治疗的受益人群小。同样,ECOG1594等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第二,假如将Fidias等研究中37%未接受二线治疗患者的数据剔除,而仅统计接受治疗患者的数据,其OS为12.5个月,而维持治疗组的OS为12.3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因此,维持治疗与二线治疗的疗效应是一样的。除疗效的比较外,SATURN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提示,维持治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三,既然维持治疗在缓解率及PFS均优于对照的方案,为什么患者的生存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目前认为,这可能与既往维持治疗药物的毒性反应太大相关。如长春瑞滨的维持治疗,其3~4度毒性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0%左右。
 
    因此,维持治疗应该选择有效而低毒的药物。
 
    廖美琳教授:虽然国际上一直在讨论维持治疗和二线治疗的问题,但迄今尚无定论。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上看,当化疗达到CR/PR时,敏感的肿瘤细胞均被消灭,剩下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在突然断药的情况下可很快增殖,这种给肿瘤细胞留下复活机会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另外,既往研究报道,约25%复发患者为全身复发,很难治疗,而确定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应至少持续用药三个月以上。基于以上证据,我赞同使用维持治疗方案,而不赞同等到疾病进展后进行再二线治疗。
 
    程颖教授:现在将维持治疗定义为早二线治疗,至于其与二线治疗间到底存在多大的差异,目前还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SCLC维持治疗唯一的证据是去年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虽然该Meta分析选择的是1988-2003年的数据,存在入组患者情况、治疗方案选择等偏倚;但其结果显示,患者的1年生存和2年生存均有获益。所以,我觉得SCLC维持治疗前景可能更广阔。
 
    多西他赛维持治疗研究中,未二线治疗患者有什么特征?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周彩存教授: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现在认为,有三种患者容易失去这种机会。一是肿瘤负荷比较大的患者,二是肿瘤进展比较快的患者,三是既往PS评分比较差的患者。假如能找到明确的原因,将对维持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程颖教授:这个问题使我联想到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一种现象。即结直肠癌患者接受治疗的周期数越多,其生存期越长。依此类推,提前获得治疗机会的肺癌患者可能更易获得生存益处。但能否这样推衍,还需试验证实。
 
    哪些生物标志物可预测疗效或指导治疗?
 
    廖美琳教授:NSCLC的药物基因组学相关研究非常重要,其中不但ERCC1和RRM1均是广为接受的标志物,而且TS的预测效能也正在被认可。但既往研究提示,原发肿瘤与转移灶的生物学行为并不相同,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所以要强调所有标志物的检测一定要基于组织标本,而非血液标本。
 
    周彩存教授:个体化治疗,尤其是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是我们的梦想,同样也是化疗的发展方向。个体化治疗有两个目标: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反应。
 
    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检测基因的mRNA还是蛋白质表达水平?哪类标志物更有助于开展个体化治疗?如何标准化检测方法?活检的肿瘤组织能多大程度代表全部肿瘤?
 
    就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RRM1、ERCC1和TS而言,这些标志物指导下的化疗仅可非常有限地延长PFS,对OS的改善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目前根据基因表达状况选择化疗方案,其疗效获益远不如根据EGFR突变情况选择分子靶向治疗带来的获益更具革命性。深入研究发现,ERCC1等仅是表面现象,我们需要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但是无论从经济角度、研究角度还是时间成本方面来考虑,我们不可能检查所有已知的指标,因此个体化治疗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尽管困扰重重,我们还是看到了曙光。据推测,大约在2012年,NSCLC辅助化疗的个体化将成为现实。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尽快拿出中国自己的数据来指导临床实践。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