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从中国医改历程展望发展机遇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4年02月27日    点击数:    5星

我国医改已经进行了近三十年。下面,让我们回顾医改的每一个时间点,从中展望未来的发展机遇。

第一次发展小高潮(1985)——民营资本初次进入

1985年卫生部《关于卫生改革若干规定》揭开序幕,第一家民营医院在杭州诞生。

第二次发展小高潮(1992)——小规模专科、院中院、个人诊所

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医院和其它行业一样被要求开放。1992年《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鼓励承包制、支持个体开业行医,个体诊所大量涌现。针对公立医院不愿意大投入的眼科、美容、口腔、皮肤科、性病专科等领域,民营资本纷纷进入,与公立合作开办“院中院”,惠及了部分公立医院鞭长莫及的需求。那一年,公立医院开始搞科室个人承包制。也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福建莆田系,后来打下了中国民营半壁江山。1997年,今天被视为高端妇幼代表企业的和睦家(复星医药)在北京开业。

与此同时,由于政府投入的不足,国家又严格管制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大量公立医院也被逼向市场要收入,奇特的“允许药品15%加成”的制度由此诞生。那真是一段混乱而快活的好时光,无数药商从此发家,也为今天剪不清理还乱的医疗体制埋下祸根。那个年代普世价值观与市场经济的碰撞冲突并非个案。

第一次发展大机遇(2000)——大专科、小综合

90年代的民营医院像杂草般疯长,也带来诸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寄生在公立医院内部的“院中院”。医疗事故的权责不清引来无尽市场乱象。

2000年政府公布《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13个配套文件,首次要求取消“院中院”、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给予民营资本3年免税期等政策。适值中国加入WTO,市场进一步开放,部分通过“院中院”积累了原始资本的投资者从公立医院独立出来,开设“大专科、小综合”。政策公布几年间民营医院数量成倍增长,现在的A股的标杆企业爱尔眼科,也就是那个时候抓住了时代机遇脱离“院中院”开了第一家医院。而错过的,也就错过了时代机遇。

特别值得铭记的是2003年,时任宿迁市委书记的仇和发起著名的宿迁医改卖医院,后来几年内成为业内样板,毁誉参半(金陵药业的宿迁医院也就是那时脱离公立体系)。2008年仇和入主昆明市委书记,再一次发起昆明的公立医院改革,现在通策收的昆口、华润昆明儿童医院就是那时的医改作品。

调整(2006~2009)——政策压力下行业洗牌

中国的改革总是遵守“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16字定律。快速发展期的民营医院弊病及不规范行为也大量暴露,医院为了逃税开三年就换地方的现象屡见不鲜。

2006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风课题组“医改不成功”的论断将民营医院推向风口浪尖,并引发了后续长达3年的“市场化之过”的大辩论,业内哗然,各地政府也呈观望状态。

医院到底应该是政府办还是交给市场?怎么界定公用品?社会办医怎么满足公益性?如何考量医疗的负外部性?医院作为最后未被开放的行业之一,相关问题的辩论激烈程度几乎要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了。

也是06年,针对宿迁医改是不是国有资产流失,北大和清华一个月内派遣调查小组奔赴宿迁,发布了两份观点完全对立的报告,再掀千层浪。恰逢大牛市的起点,医药不是重点,在证券市场几无反应。

随后的4年间,大的产权变革几乎停滞,少数的改制总要被媒体大肆炮轰国有资产流失(例如通策医疗的杭州口腔医院),小打小闹的药房托管(南京医药)等最后也胎死腹中。各方都在观望,高层到底什么态度?

直到2010年12月3日的国务院联合5部委发的56号文,明确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医疗服务,而产业资本先于此已经活跃起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今天的看病难、看病贵、收红包等等,40年前的台湾如出一辙。而民营长庚医院像一条鲶鱼一样改变了整个台湾。

激励体制畸形 医疗资源供需严重不对等

1978~2010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180倍,医学专业毕业人数增长了12倍;但同期,卫生机构增长了4倍,卫生床位数翻了一番,而卫生人员数几乎保持不变!

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当需求极大的被释放而供给端被强制控制之时,必然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结果。180倍的卫生总费用的需求增长,约等于0的卫生人员供给增长,这其中还隔着12倍的医学专业毕业生。畸形的激励体制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业被无数毕业生无奈放弃。

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这几年有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医患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杀医砍医事件频频发生,医生无不抱怨、愤怒、伤心、绝望。一边是民营医院类股票疯狂上涨,一边是许多基层医生的无助和绝望……强烈的对比冲击扑面而来。

这一年,我们看到微博名人急诊女超人于莺、张强等离开体制内,这必然是个大趋势。

体制什么时候能改?当维系一个制度的成本要远大于改变它时,改革势在必行。那便是了。在这个时点,种种政策的、社会的、民间的、资本的、个体的力量汇聚成河,便成了10年~20年改革的起点。这变革有些惊天动地,有些悄无声息,却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为它指向了人类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需求——生命健康。

我们盼望所有医护人员的价值得到认可,因为每一个医者都有仁心,都想对得起从业第一天庄严许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