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医生不用做研究、写论文,是福是祸?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4年05月22日    点击数:    5星

我网站昨日题为《反思:别让唯论文晋升制度“绑架”医生!》的文章引发广大读者思考:“SCI论文”硬件指标是否公平?也为新医改提出问题:SCI和医生晋升考核制度是否需要发生重要变革?未来几百万中国医生晋升之路将如何规划?有观点认为:“废除职称评审”的主张并不理智。对此,您怎么看?

“废除职称评审”可行吗?

目前职称评审硬性要求科研项目和论文,而现时科研立项和论文评审的乱象,导致这些业绩成果对实际工作毫无指导价值,由此评审产生的高级医生可能根本不会看病。此说法不无道理,的确反映了众多专业技术人员的心声。但是,此乱象的原因何在?“废除职称评审”可以解决问题吗?

医生专业由同行评价晋升是普遍做法。科研和论文标准的设立,是希望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绩成果,这是整个人才评价的其中一环,由于其中一环出问题,而主张“废除职称评审”,有因噎废食之嫌。如果废除职称制度,单纯依靠医生的个人追求,如何确保专业发展的动力?

由同行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绩成果,是普遍认可的人才评价方式。对申报人提出科研和论文要求正是出于这个考虑。科研申请和论文发表的乱象,说明同行评价出现漏洞,负责评审项目和论文的同行没有履行自身的专业责任。不过,如前所述,科研和论文仅是整个同行评价的其中一环。整个申报评审过程,申报人还需要接受单位年度考核、单位评价、主管部门评价,最后才是评委会专家评审。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能发挥作用,何愁“职称不等于称职”?

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离不开专业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作,既需要专业同行的自觉,也离不开人事主管部门的引导和规范。这也是新医改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从国外学经验

在美国,根据医生其隶属关系或职业规划,临床医生可以分为三大类;根据他们的专业,也分为两大型。对这些医生的要求和评估也相应的有所不同。

在美国,很多医学院毕业生,选择非研究型临床医生作为自己的永久职业。他们的职责是诊断和治疗病人,评估他们的表现完全是基于他们的临床工作,如果你能用常规方法治疗好病人,你就是一个很好的医生。只有很少医学院毕业生致力于研究,既做临床工作又做基础研究的临床医生只有极少数。临床医生并不是不重视科研,好的临床医生必须懂基础、善思考,在临床工作中搞科研,在科研中指导临床工作。但做科研属于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将新知识转换为新的诊断或治疗方法,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大量的科研培训。由于基层医生工作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决定了基层医生不能和大医院医生一样可以从事科研或者临床方面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论文写作受到局限。因此,应该让更多的基层医生从“科研”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从事诊疗活动和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

其次,考核体系按临床专业分型。为了简单起见,临床医生分两种类型:一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临床技能,如外科医生,作为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他应该拥有充分的医学知识和手工技能。他们表现的好坏主要基于这些能力的评价。理想的情况下,外科医生可以总结他们的治疗结果,并发表在同行评审的医学期刊。第二类为非技能型为主的医生,主要用新的知识和药物来治疗病人,如内科医生,论文发表可能就是相对重要的因素。

医生职称晋升制度呼唤“深改革”。毋庸置疑,医生进行科研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这也是医学科研的本质与发展之道。而片面追求科研成果,并与晋升职称等严格挂钩,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对于医生来说,给病人看好病,也是实实在在的衡量标准。在现有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让一部分医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上,给病人更多的关怀,也是让病人受益最直接的方式。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