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心血管>>正文内容
心血管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核磁共振成像显示的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相关

来源:    时间:2015年11月23日    点击数:    5星

2015年10月,发表于《Stroke》的一项关于斑块风险的研究显示,使用抗血小板药和颈动脉核磁共振成像显示的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相关。

 

背景和目的:核磁共振成像可见的斑块内出血(IPH)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相关。但是IPH发生的机制了解较少。本研究中,我们调查了临床患者的特征与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中颈动脉IPH的相关性。

 

方法:患者参加斑块风险(PARISK)研究。这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近期一过性黑朦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或颈内动脉及同侧颈动脉狭窄<70%的非致残性卒中患者,这些患者未计划进行颈动脉再通术。2010年至2012期间,共招募100名患者,进行3-T高分辨率的颈动脉磁共振成像检查。我们记录了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应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其与IPH的关系。

 

结果:在45名(45%)患者中,发现一侧或双侧颈总动脉存在IPH。在单变量分析中,男性和指标事件(index event)前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与IPH相关。在多变量分析中,只有既往使用过抗血小板药物与IPH显著相关(比值比,2.71;95%置信区间,1.12~6.6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症状性动脉疾病史,与IPH无关。

 

结论:在100名近期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队列中,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核磁共振成像中颈动脉IPH相关。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增加IPH的风险,但我们的结果需要在更大的人群队列中证实。风险分层的含义仍需确定。

 

 

 

 

 

 

(选题审校:易湛苗 编辑:王淳)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