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大咖评价中国医生职称制度 句句犀利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7年05月27日    点击数:    5星

说起我国医生的职称制度,相信不少医生都头疼。两年前李克强总理就说过“职称晋升病”:“手术没做好,论文写得不错,问题不解决,这不是花架子吗?”5月19日,2017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七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在京隆重开幕。火箭军总医院副院长、全军脑卒中救治与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了他对于医生职称制度的看法。对此,您认同吗?

姜卫剑认为,做到主治医生其实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标志着医生具备了独立行医的能力——可以独立给病人看病、独立给病人做手术的能力。

国外医生的级别到主治医生(attending physician)就结束了。但在中国,主治医生只是一个中级职称,上面还有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这样导致我们的主治医生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医生,他可以依赖上面的副主任医生和主任医生。也就是说,主治医生本身不用具备独立给病人看病的能力。这样的职称制度让主治医生的职责大打折扣。姜卫剑犀利地说:“我们的职称制度是一种培养懒汉的工程!必须要改革!”

国内有三级查房制度:住院医师写病历,然后主治医生签字,然后副主任医生再签字,然后主任医生再签字。这进一步说明主治医生本身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医生。我们国内的医生往往要40-50岁以后才当上主任医生,也就是说已经快退休了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医生。

姜卫剑认为,国内外情况不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医生培养制度,但是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比如医生的能力考核。姜卫剑建议精简医生的评价体系,对于医生的评价,住院医、主治医足矣!

姜卫剑介绍,我们当时的医生职称评价体系学的是前苏联,这在当时有其优势,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了。有多少医生为了评职称去买论文,也有很多医生为了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资格编文章。因为论文“敲门砖”丢掉本职工作,得不偿失。

医生发了多少篇SCI、发了多少核心期刊、出版了多少著作,对于看病有没有帮助?有多少帮助?姜卫剑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应该是从患者口中说出来的:能不能诊断出来别人诊断不出来的疾病?能不能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做完手术后是不是并发症比其他人少?能不能用相对便宜的药解决病人的问题?这些都是评价好医生的标准。而这些做好了,患者的评价自然就高了,这样的医生才是当之无愧的好医生。

姜卫剑认为目前很多医生搞基础科研是不对的。原因在于首先,临床医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再去搞基础科研,往往没有专职搞基础的研究人员搞得好。临床医生搞基础科研的原因就是基础科研好发SCI文章,但是这些研究对于临床看病的作用可能并不大。姜卫剑指出,临床医生应该回归临床,搞临床科研才是有助于自己水平提高的科研,才是有用的科研,才是可以帮助到患者的科研!更何况,往往临床医生搞基础科研的结果就是基础科研做的也不好,临床看病也没看好。

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成为一名卓越的医生,有一个好身体是必备的要素。身体好,活的长,才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关键!

看病要找社会上名气大的医生?非也。实际上在医院里,医院的职工、职工家属看病找的专家往往不是名气比较大的,而是在医院默默无闻专心看病的医生。特别是一些需要做手术的患者,往往开刀开的好的是副主任医师,甚至主治医师。

姜院长说了很多医生不敢说的话,您认同他的观点吗?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