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扛起医学科普大旗 实现健康中国目标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7年06月12日    点击数:    5星

医生除了治病救人,还肩负着向群众传播健康知识的重任,然而现在很少有临床医生意识到对群众科普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认识科普到实践科普再到建设科普团队,从公众号“大医小护”到门户网站“达医晓护”再到推进医学科普研究,这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的科普之路。

目前,以门户网站“达医晓护”为“根据地”,王韬的科普团队已经集结了全国各地、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团队。39位“大牌专家”轮流坐镇编辑网站,从科普文章到科普视频,从有趣的科普歌曲到好玩的科普相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体人员从创作到运营维护,都是在职医护人员。

虽然现在越干越起劲,但王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科普如此热衷。提起首次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还要从2014年一个大型急救纪实真人节目——《急诊室故事》开始。“当时的制作团队从第三方角度,代表大众,代表病人群体来观察我们。而后来,他们是一边倒地对我们医护人员给予好评。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工作中最真实的场景,他们体会到我们的艰辛不易,也了解到医学的局限性。”王韬说,“我记得节目导演在交流会上说过一句话:‘我是第一个被科普的人。’科普的重要性超越我们的想象,这值得我们反思:身为医务人员,是不是应该更积极主动做好‘科普’——让大家了解医学、了解我们这个群体?”

在王韬看来,科普的作用有三层:首先是最常见的疾病预防、养生保健;第二层是教会群众如何“看病”,包括正确掌握就诊的流程、技巧、方法等。患者了解了这些之后,既能方便他们自身,也能促进医生工作效率的提高。患者在诊治时主动配合医生,有助于增加依从性,提升疗效;最深层的是传播医学科学精神,包括医学伦理、人文以及基本逻辑等,促使医患互信,为建设健康中国、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公众号“大医小护”源于王韬承担的一个关于社区护理的科普课题,一经问世便获得社会上的一致好评,这说明公众要求医生站出来做科普的热情很高涨。为了能够吸引不特定的最大化人群,王韬团队以“大医小护”为基础建立起“达医晓护”门户网站。该网站吸引了所有自觉自愿以科普大众为己任的医护人员,他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通过科普让更多人少得病、晚得病甚至不得病,把病人“越看越少”。

在王韬看来,医务人员只要有心,都可以做科普,因为他们具备科普工作的基本素质与素养。另一方面,他也强调:“科普一定是公益属性的,要保持客观、公正,不被利益所驱使和绑架,这也是我们坚持团队必须全部是在职医务人员的原因。虽然目前还有很多困难,但总要有人开始。同时,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大力推进科普课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公益团队给予政策支持,让科普的公益性能最大化、最持久地体现。”

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的医学科普工作还属于起步阶段。王韬说,最明显的是目前相关政策导向与政策配套方面还是“空白”,这导致医务人员将科普与临床、科研等工作“割裂”开来,科普成为游离在本职工作之外的“负担”。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做科研一样来做科普?” 王韬说,“很多人对于科普有一种误区,认为科普是一种执行方式,比如讲一次课、办一场咨询等,就是在做科普,其实这只是为了科普而科普的行为。科普一定要根据需求来开展,这就像我们做课题研究,首先要调查分析,锁定精准人群,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完全可以把科普当成科研来做,只有持续开展、不断深入、持之以恒,才能让医学知识更好地惠及大众。”

最后,王韬强调,医学科普是主流科学,而非可有可无的附加品。“现在有健康传播学,但研究主体不是医生。我们应当建立医学传播学,将来在高校教授医学科普的方法与模式,让医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医学科普的理念。”他说,“这是一个‘人人传播、万物皆媒’的时代,医务人员应当占领科普高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公众关注的问题而肆意散布谣言,损害公众健康和利益。”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现代医学模式应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所以医务人员应抗起医学科普这面大旗,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为荣誉。

(环球医学编辑:石 岩)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