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同情与共情 患者真正需要的是哪个?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8年09月03日    点击数:    5星

故事一:某环境舒适的诊室内,甲医生满脸微笑地向患者耐心解释道:“癌症晚期的人体质本来就差,放化疗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打击。而我给你开的这副中药虽然贵了些,但没有副作用还能抗癌……”

故事二:某三甲医院急诊室内人声鼎沸,乙医生没有客套,直接对患者家属大声说:“磨蹭什么,还不赶快去办住院手续?”听出医生语气生硬,病人家属更加胆怯,小声回答:“出来的急,没带钱……” “不带钱就来看病,这么重的病能等吗?”医生急迫地说。

乍一看,甲医生温言细语、对患者关怀备至,乙医生却语气生硬、不耐烦,两相对比之下,哪个医生更得患者心已不用多说。不过,先别急着下结论,让我们看看两个故事的结局。

故事一:甲医生不仅给医院带来可观的收入,更得到丰厚的奖金,而那位患者却在花费重金后加快了恶化;故事二:乙医生为这位急诊患者签字担保,令其能先入院后缴费,最终康复出院。

两个故事来自于极端场景,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但是这也说明了现实生活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常常能听到患者抱怨:“医生太冷漠,一点儿同情心都没有。”很多医生对此不理解,患者来医院是为了治病,一个“能力不够,温暖来凑”的医生对患者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作为医疗中的弱势一方,除了专业治疗,患者还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不应该是“同情”,而是“共情”。

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中,50%的患者认为医生缺乏同情心,而56%的医生表示没有时间去表达同情心。这种情况在我国可能更加普遍,一方面医生被要求“冷静、理智”,不带有情绪化;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医疗纠纷,医生们通常会“单刀直入”地说明治疗的危险系数,而缺少对患者情绪的考量,这会让患者感觉医生缺乏同情心。

其实,患者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同情。甚至说,医生表露出的同情怜悯才是对患者的二次伤害。试想,一位医生对自己的病人说:“你正当壮年就身患癌症,好可怜啊,真是值得同情。”这不仅不能给患者以安慰,反而容易让他们更加消极。

所以,医生们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应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共情,也就是同理心。同情和共情,一字之差,引起的情绪反应和导致的结果却迥然不同。

那么,医生到底该如何做,才能达到共情呢?著名的照护专家Teresa Wiseman曾提出了共情的四种特征:1、接受观点。接受他人观点,或认同他们的观点为他们的事实;2、不加评论。这并不容易做到,绝大多数人喜欢去评论他人;3、看出他人的情绪,尝试与他交流;4、一起感受。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真实情感,与他人一起感受。

共情能力对医生来说很重要,有的人天生就能掌握,但有的人却分不清同情与共情的区别。很多医生仍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修炼,譬如将“开心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你成天这么抑郁有什么用呢?”、“得知癌症复发了,你感觉很难受吧…”换做“我们会和你一起经历。”这样从对方角度出发的话语。

其实,共情远没有想象的那样复杂,只要真诚地为患者考虑就不失为一名负有同理心的医者。有位医学大家就曾说:“判断好医生的标准有很多,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当你的患者痛的时候,如果你也痛,你就不会是一个差的医生。”

(环球医学编辑:石 岩)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