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心血管>>正文内容
心血管

抗血栓治疗是否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风险?

来源:环球医学编译    时间:2018年11月13日    点击数:    5星

口服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是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成的直接影响未知。2018年9月,发表在《Eur Heart J.》的一项鹿特丹研究的横断面分析调查了,抗血栓治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相关性。

目的:抗血栓治疗在脑卒中预防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成的直接影响未知。此研究旨在调查抗血栓治疗与颈动脉斑块组成之间的相关性,尤其关注斑块内出血(IPH)。

方法和结果:在基于人群的鹿特丹研究中,1740名超声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平均72.9岁,女性46.0%)进行了颈动脉磁共振成像,从而评估斑块组成。口服抗凝药(维生素K拮抗剂(VKA))和抗血小板药物(水杨酸)的使用信息,包括使用时间和剂量等,从所有参与者的药房记录中获取。研究人员使用逻辑回归模型,评估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的使用与不同斑块组成之间的相关性,并调整了混杂因素。当前和过去使用VKA(调整OR,1.88;95% CI,0.74~4.75;OR,1.89;95% CI,0.91~3.93)和抗血小板药(OR,1.22;95% CI,0.91~1.62;OR,1.23;95% CI,0.86~1.75)表现出正相关性趋势,较高地出现IPH。同样,使用VKA较长时间与较高的IPH发生率相关(OR,3.15;95% CI,1.23~8.05),使用抗血小板药较长时间也表现出正相关性趋势(OR,1.21;95% CI,0.88~1.67)。研究人员也发现,VKA国际标准化比率水平超过2.97(OR,1.48;95% CI,1.03~2.15)和抗血小板药限定日剂量高于1.0(OR,1.50;95% CI,1.21~1.87)都与较高频率的IPH相关。IPH与脂质核心或钙化无相关性。

结论:使用抗血栓药物与较高频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PH相关。

英文链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0060115

(选题审校:苏珊 编辑:吴星)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