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中国医生骄傲!亚洲第1例心脏+主动脉联合移植术成功实施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9年03月28日    点击数:    5星

同时换“心”和主动脉,这样的手术您见过吗?近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王志维教授团队就做了这样一件事,患者是位从小患马凡氏综合征(俗称“蜘蛛人”)的人。据了解,“心脏+主动脉”联合移植在此前世界范围内仅有两例,这是亚洲第一例。我们一起来看看。

李先生是陕西榆林一位农民,从2016年开始,他就发现自己活动后有气促的毛病。从去年6月起,气促症状加重,而且还出现胸痛、胸闷,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辗转陕西、北京等地多家大医院就医,均未得到有效救治。

原来李先生同时罹患扩张型心肌病、主动脉窦瘤、马凡氏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气促、胸痛、胸闷都因这些疾病而引起。而且,李先生此前处境相当危险,“发动机”和“主管道”随时可能停摆,从而失去生命。北京医生推荐他找王志维进行救治。

王志维介绍,李先生的病情异常复杂。他首先有严重的扩张型心肌病:正常人的心脏只有一个拳头大小,而李先生的心脏扩张到四个拳头那么大,几乎占满整个胸腔,同时还出现心力衰竭。此外,因马凡氏综合征他体内负责运输血液的主动脉重度扩大:正常人只有2~3厘米,而他的居然高达8厘米。一般情况下,直径超过5厘米,破裂风险就很高了;而一旦破裂,根本没有抢救机会。

要想拯救生命,必须同时换掉心脏和主动脉。而心脏移植和主动脉同期移植手术极为少见,且手术复杂、难度高,手术医生需要同时具备高超的心脏移植技术和大血管移植手术技巧。

亚洲第一例“心脏+主动脉全弓”移植术

查阅各类医学文献,“心脏+主动脉”联合移植术式在全世界仅有两例报道,且与李先生的病情略有差异。习惯于挑战常规、勇于创新的王志维,还是决定为拯救患者的生命,再度冒险,背水一战。

心血管外科团队精心筹划了缜密的救治计划:首先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常规心脏移植;随后利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切断全身的血液供应,快速进行主动脉全弓移植。

3月13日清晨,这台意义重大的移植手术正式开始。早上5点,李先生被医护人员推进医院手术室,麻醉科詹丽英教授团队精心为其实施麻醉,并保驾护航。王志维教授团队首先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在体循环技术的配合下,李先生的心脏停止跳动,全身的血液供应由体外循环机负担。第一个阶段总共耗时70分钟,快速摘除几乎已经失去作用的原有心脏,将健康的心脏植入,同时将各个主要血管严密缝合。

心脏移植结束后,是更为危险和艰难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联合移植。王志维介绍,主动脉这条“主管道”一旦停工,脑部及全身重要脏器的血供立刻停止,缺血缺氧的重要器官很快会进入衰竭状态。此时,必须与时间赛跑。

医护人员先将患者的全身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里进行氧合和降温,将血液从常规的37°左右,深度降温至25°。这一温度下可以延长器官耐受缺血的时间,最大可能减轻器官受到缺血缺氧导致的不可逆损伤。

在患者呼吸、心跳全部停止的情况下,王志维教授团队争分夺秒,仅用时19分钟,顺利完成了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移植。通常,这一手术操作需要30分钟。

随着新的心脏缓慢恢复搏动,血液重新开始在体内自主循环,手术台上所有的人都长舒了一口气,手术最终成功了!

医患同栽“心生树”

术后的李先生恢复情况良好,在逐一拔除体内各种引流管后,他开始自主下床行走。看着病房外花红柳绿的景色,李先生按捺不住重生的喜悦,多次向心外科护士长表达想要在医院种一颗“心生树”,感谢医护人员的再造之恩。

为满足他的心愿,3月26日,医院专门为李先生举行了“医患同栽‘心生树’”的爱心活动。武汉大学副校长、人民医院院长唐其柱和心血管外科医护人员一起,陪同李先生在院内观赏樱花,并在院前的草坪上共同种下一株樱花树。培土浇水后,李先生还亲手将印有“陕西 李彦山 2019.3.13 心生”的铭牌,挂到了“心生树”树上。

取名“心生树”是想表达移植心脏、重生之意;种在医院,则是表达医护人员的再造之恩。

最爱挑战自我 打破常规

【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规技术,常施行于儿童患者。常规手术方式要锯开胸骨,让心脏完全暴露。由于胸骨被打开,小患者胸前就会留下蜈蚣一样的伤疤,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这个长达20多厘米的“蜈蚣”样伤口将成为患者心灵的阴影。心脏的病治好了,患者心灵的病却挥之不去。

早在1999年,王志维就尝试着跟自己“叫劲”——用腋下小切口这种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这种手术方法不用锯开胸骨,而是从患者腋下切一个约10厘米小切口,从这个小小“窗口”给心脏做手术。这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手术方式给手术者白添了不少麻烦,但能让孩子的受创减至最低。

与直接在心脏上做常规手术相比,微创手术中医生视野受到极大限制,近似于“盲区”操作,拼的是医生的功力和经验。常规手术直接用手打结,微创手术用器械缝合,如果功力不足,很容易缝合不牢,导致心内残余分流及出血等并发症,使手术功亏一篑。

在医疗届,突破常规常常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但王志维愿意一试。他认为,医生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而是要以病人为中心,最大可能地减轻病人的损伤和痛苦,这是医学进步的方向,是医生这个职业的本质。

截止2014年5月,已有200多位先天心脏病患儿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施行了腋下小切口手术。由于手术微创,这些孩子术后一周左右就能回家,而胸口没有了“大蜈蚣”,他们的未来将和所有健康的孩子一样“美丽”。

【在跳动的心脏上“搭桥”】在心血管外科,为冠心病人做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常规方法是:锯开胸骨,让心脏停止跳动,心脏供血功能由体外循环机来替代,医生动手搭桥。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心脏静止,医生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对患者而言,心脏从停跳、缺血到功能恢复,需要承受很大的风险和痛苦,有的病人可能因心脏无法复跳或心肌因长期缺血受损而使“搭桥”手术功亏一篑。

王志维教授从2002年在省内首次打破常规,开展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只有1.5毫米粗细,与常规方法相比,在砰砰跳动的心脏上做搭桥手术的难度不亚于在颠簸的汽车上绣花。一边手术一边要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这要求主刀医生眼明手快、技术高超,但王志维对自己很有信心。第一次在跳动的心脏上“搭桥”耗时70分钟,手术很圆满,一颗原本只能跳动1个月的心脏至少延长了10年寿命!

【深低温、停循环下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急性主动脉夹层瘤,一种死亡率可高达80%的疾病。此病患者的主动脉血管壁会“薄如蚕翼”,平时的咳嗽、弯腰甚至情绪波动,都有可能导致主动脉破裂而瞬间死亡。以往对这种病人,医生往往束手无策,病人急性发病后2周内死亡率可高达80%。

多次目睹了急性主动脉夹层瘤“暴亡”的惨剧后,王志维痛心疾首,决定把精力放在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瘤这一“国际难题”上。他曾密切关注国际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最前沿,并创造性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深低温、停循环下人工血管置换技术治疗这一疾病。

荣膺“金刀奖”

去年8月27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第十三届年会上,王志维荣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好医师”(即“金刀奖”)荣誉称号。

“金刀奖”是经中国医师协会批准,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评选的国内心脏外科医师的最高奖项。每年全国仅评选5人,代表了我国心血管外科临床领域的最高水平。专业评委对全国范围内上百家医院心血管外科中青年医师的申请和推荐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对申请者的手术量、手术效果、社会影响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例“心脏+主动脉”置换术成功实施,为如此优秀的医护团队点赞!

 

 

 

(环球医学编辑:徐钰琦)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