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医疗尽头治还是不治?最后的疼爱叫手放开…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9年04月22日    点击数:    5星

生与死,离别与伤痛,每天都在医院不断上演。当生命因疾病走向终点,如何落幕令你我沉思,令亲人内心挣扎。既然死亡无法避免,如何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与告别呢?请看北京协和医院医生们怎么说……

帮助濒死者如同羽毛一样轻柔飘落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系主任刘晓红表示,生命就如在枝头的秋叶,总有一天会飘落。我们要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非医疗可以阻止的,我们要帮助濒死者如同羽毛一样轻柔飘落,也帮助他的家人渡过艰难的阶段。

2015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三段论:第一段是在健壮时期关注健康管理,改变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疾病;第二段是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器官功能,同时要控制疼痛等不适症状,通过多学科合作治愈疾病;第三段,内在能力减退期,需要借由外界环境来改善,包括我们提倡的建设老年友善医院和老年友善城市,通过身心照护、善终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和死亡质量。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提出了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五大原则。支持老人自立完成他想做的事情,并且要有尊严。推行医患共同决策,医方有责任详细告诉患方病情和多种诊疗方案及其利弊,医患共同设计出符合患者心愿的医护照料方案。

努力治疗争取满意 为谁?

我们经常说要努力治疗,要争取满意。但是,这种努力,究竟是谁的努力?又是为谁而努力?是谁的满意?又为谁满意?病人、医生还是家属,我们往往为此困惑。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万希润讲述了发生在父亲与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万希润医生的父亲是一名儿科医生,八十多岁的时候发现得了壶腹癌,身体情况无法承受手术、放疗、化疗。由于父子都是医生,对于疾病有比较明晰的了解。万希润医生和父亲开诚布公地讨论了病情与治疗,决定放置支架,解决梗阻问题,姑息治疗,不采取激烈的治疗措施,也不做有创的抢救。一年多以后,万希润医生的父亲过世了,生存期超过了这类患者的平均存活期。

万希润医生的父亲提出一个要求,遗体捐献,希望为医学作最后的贡献。

前些时候,万希润医生去青岛红十字奉献林看父亲,看着墓碑上父亲的名字,万希润医生仍然困惑,其是不是还是应当积极治疗一下,万一出现奇迹呢?是不是自己害了父亲?是不是父亲捐遗体还是有怕给我们添麻烦的因素呢?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困惑?万希润医生认为,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同情心,我们还有共情心。所谓共情,通俗的讲,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也就是所谓的换位思考。死亡是所有人的最终结局,关心每个即将死去的人就是关心未来的我们。

放手也是爱 生死两相安

面对死亡,我们往往会震惊、恐惧、不知所措。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宁晓红认为,死神来了,我们无法抗拒,放手也是爱,生死两相安。放手也是爱,就是他要走了,就让他走,别揪着他、扯着他。生死两相安的生者,是万般不舍但欣慰与平静,我们要追求这样。而不是说死了之后,大家痛苦遗憾一辈子,那是不成功的。

而生前,我们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爱,表达你对离去亲人的不舍,对他的爱,对他的感谢,不要等人闭上眼睛再做这些。患者真的离世了,生命停止了,听力是最后丧失的一部分,要利用这个时间好好告别,再来一次道谢、道爱、道歉和道别。

英国BBC纪录片《How To Die:Simon’s Choice(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描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英国人选择安乐死后最后几个月的生活,以及死亡的那一刻。

其实,如何选择死亡,也就是在选择如何去活。直面生命的人都是勇敢的,有尊严的生,有尊严的死,也许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