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96岁泰斗级麻醉医生“音乐育人” 谁说医生不能是音乐家?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9年06月06日    点击数:    5星

5月7日,前一天完成了毕业答辩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的博士研究生们受邀来到同济医院麻醉科教授、主任医师金士翱家中,度过了难忘的三个小时,得到了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这份礼物是什么呢?

毕业礼物——古典音乐欣赏音乐会

包括李宁波在内的13名学生受邀来到金士翱家,把仅有十平方米的小客厅挤得满满当当,沙发上、椅子上、小板凳上,座无虚席。

不多时,一阵阵交相叠错的交响乐音便从金士翱家飘出,时而舒缓,时而澎湃,时而轻盈,时而激荡。这就是96岁的金士翱为这些“90后”学生们准备的特殊毕业礼物——古典音乐欣赏音乐会。

三个小时的音乐会被金士翱安排得十分紧凑: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接连上演。他还手写了长达19页的曲目介绍和背景说明,介绍作曲家贝多芬等生平事迹,以及每首曲目的创作背景、音乐特色等。每听完一曲,他还与学生们交流心得体会。

李宁波感叹,金爷爷对古典音乐的挚爱和高超的鉴赏力让人钦佩,深受感染。大家都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感觉到一种与灵魂的对话。最大的感受就是古典音乐耐人寻味,听完后余音绕梁。通过听那些音乐,感觉到以后工作、学习需要更加沉得住气,脚踏实地,谨慎细心。

今年恰值五四运动百年。当天,金士翱还向学生们讲述了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鼓励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奉献精神,并讲述了当年同济医院麻醉科的故事,教育他们要明白麻醉科医生的职责所在。“如果说‘首席小提琴家’是主刀医生,那么麻醉医生就是‘乐团指挥’,指挥着各个乐器声部有序演奏,也保障着整个手术的平安顺利。行医爱乐,生命可贵。”对于为什么要送这样一份毕业礼物,金士翱向学生们解释道。

从外科转行来的麻醉“先驱”

金士翱被誉为中国麻醉的“学科先驱”,和同道们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手术奇迹。他是推动麻醉学专业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科目的第一人,不仅促成高等医药院校临床医学类中增设“麻醉学专业”,还作为全国仅有的3位麻醉学博士生导师之一,培养了中国大陆第一个麻醉学博士。

在专攻麻醉之外,金士翱还积极探索“音乐辅佐治疗”在麻醉与危重病医学上的应用。如今年逾九旬,他仍乐于做一名知识和音乐的薪火传递者。

李庄,长江上游的著名历史文化重镇。抗战期间,同济大学西迁在此办学6年,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日后的医学大家:中国科学最高奖得主、肝脏外科大师吴孟超;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奖”获得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吴旻……金士翱也是其中之一。

1949年,金士翱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南京中央医院(现南京军区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受到良好的临床医学基本功训练。上海解放后,同济大学急需人才,金士翱于1950年8月回母校同济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不久担任了外科总住院医师。当时,麻醉医生奇缺,时任外科主任裘法祖为此十分焦急,特意安排金士翱从事并负责临床麻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金士翱报名参加上海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大队,开赴前线。由于他们所驻的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未专设麻醉医生,金士翱和该院一位胸外科医生被指派负责筹建麻醉小组,这是他走上专职麻醉医生的开始。

中外麻醉学术交流的使者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医药界旋起一股“针刺麻醉”之风。这股风也刮到了欧美,国外的同行们想到中国来看个究竟。同济医院在德语国家有较高的知名度。一时间,到同济医院考察针刺麻醉的国外医学团体络绎不绝。金士翱既是麻醉专家,又精通德语和英语,是医院委托的主要接待专家。每次介绍中,他总是坦诚相告:针刺麻醉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目前主要是基础研究,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果,而临床实验只是选择某些浅表性、局限性病例,并且以病人的自愿同意为前提,绝大多数手术采用的仍然是现代常用的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金士翱领他们参观手术,访问病人。国外的同行因此明白了“针刺麻醉”是怎么回事。有位德国麻醉专家说:“看来针刺麻醉的确可以减轻疼痛感,用于配合药物使用,也许可以降低手术中病人麻醉药物用量,我们回去后可以试一试。”还有位学者就针刺麻醉专程来到武汉访问金士翱,回国撰文发表在德国《医师报》:“中国的麻醉并非只用针刺麻醉,在许多适应证情况下,金教授还是施行西方常用的气管内麻醉方法。”由此,消除了西方同行的诸多误解,也使金士翱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麻醉事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国际技术借鉴与交流的。

随着国门的进一步打开,金士翱成了一位沟通中外麻醉医学交流的学术使者。

辅佐音乐治疗的探路人

金士翱的书房、客厅、卧室中所有能放书的地方,一半是麻醉专业书籍,另一半则多是古典音乐资料。作为一位专业麻醉医师,金士翱对音乐尤其是西洋古典音乐鉴赏水平之高,曾令许多人赞叹。他在维也纳讲学期间,前世界麻醉医师联盟(WFSA)主席O.Mayrhofer教授特地邀请他到贝多芬创作交响曲《欢乐颂》的Baden bei Wien小镇访问和做客。

金士翱与古典音乐的情愫产生于76年前。那时,他15岁,还是一名中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路过英国驻重庆的大使馆,里面正放着音乐,这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便驻足聆听,越听越觉得好听。考入同济大学后,他又听到这首乐曲,并且知道是贝多芬创作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后来,听一些高年级的同学唱舒伯特艺术歌曲,如《流浪者之歌》、《小夜曲》、《菩提树》等,觉得不仅仅好听,而且因为歌词是德语有助于提高德语水平,从此,他对西方古典音乐开始入迷。同济医学院内迁武汉半个世纪,为保留同济传统,他和几位志趣相投者组建“爱乐小组”,举办古典音乐欣赏150余场,参与者超过1万人。

至今,金士翱与古典音乐相伴已有81年时间。他起初对音乐的痴迷只是出于一种乐趣与情趣,但随着对麻醉技术娴熟的掌握,他开始思索音乐与疾病治疗的关联,还积极探索“音乐辅佐治疗”在麻醉与危重病医学上的应用。相关论文《麻醉与危重病医学中的辅佐音乐治疗》在2006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麻醉与危重医学年会报告后一直不断受到关注。不过,金士翱多次强调:音乐虽有某种神奇力量,但在临床医学中不宜作为疼痛的单一或首选治疗方法。

年过九旬,金士翱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精神矍铄。他说没有“秘籍”,但有些体会。“年轻时我就爱体育锻炼,曾是医院足球队队员和乒乓球队队员。前两年我还骑自行车外出。音乐和跳舞是我的兴趣与爱好,这些都有助于身心健康。此外,我从不大吃大喝。我给自己定下3条原则:了解国内外大事,以免糊涂;勤测血压、按时服药,保持健康;欣赏古典,乐度晚年。”

医生不是音乐家,但可以通过音乐传递医者的善意。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