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叙事医学能治愈:医生有温度 患者有故事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9年08月27日    点击数:    5星

“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能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授、叙事医学创始人丽塔•卡伦在《叙事医学》中文版前言开宗明义,她主张医生要认识并尊重患者的悲痛。今年8月,中国医师协会和广东省医师协会成立了两级叙事医学学组,让“叙事医学”再度成为医界瞩目的焦点。

时间回转到2005年的广州。杨晓霖为丈夫的病情忧心忡忡。她只知道丈夫在血液方面出了点问题,但没有医生能够给出确切的诊断结果。夫妻二人每周辗转在广州各大医院,挂号、抽血、开药,周而复始,“我们想告诉医生,具体是什么情况、以前在哪儿检查、现在怎么样了,但医生基本都没空听,甚至有一次,医生看完检查结果后直接说活不过一年了。”

求医路漫长又扎心。本身做叙事理论研究的杨晓霖开始琢磨:为什么患者说话医生不愿意听?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沟通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叙事和医学两者有没有可能结合?

在输入关键词“叙事”和“医学”进行文献搜索后,她惊喜地发现,丽塔•卡伦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叙事医学”理论。卡伦指出,医生在治疗活动中,应该运用叙事技巧帮助患者顺利讲述他们的疾病背后的故事,完成对患者的共情和关怀。

2008年,杨晓霖来到南方医科大学任教,自此开始了叙事医学的研究。彼时,国内对叙事医学的相关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后几年,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叙事医学进行了初步的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于2011年开设了国内最早的叙事医学选修课。

这样的尝试在国内堪称开创性。有研究者做过统计,“叙事医学”的说法在2006年正式出现在中文期刊中,但此后并无更多的介绍性论文,直到2011年杨晓霖教授发表论文详细解释西方叙事医学后,中文相关文献开始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叙事医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发展恰逢其时,科学脑与人文心俱备是医疗的内在要求。叙事,就是把心里的故事展现出来;叙事,就是把抽象的理念与概念用鲜活的细节表达出来;叙事,就是让患者和医护同时感觉到温度与意义。

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表示:“疾病最严重的结局是死亡,但如果患者看透了死亡,就不觉痛苦;疾病带来的痛苦主要是疼痛和悲情,是心理上的主观感觉,可能有的病人看好了病,心理上仍然感觉痛苦;但有的病虽然看不好,慢慢解除了病人的恐惧、恐慌,反倒不那么痛苦了。所以叙事医学是与医学人文紧紧连在一起的。”

在2011年的一次医学人文研讨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第一次听说了“叙事医学”。2012年起,她所在的神经外科率先“吃起了螃蟹”:包括住院医生、进修医生、研究生在内的所有年轻医生,每人每月都要写一篇叙事病历(也称平行病历)。七年来,从被逼着写到主动记录,神经外科的医生们已累计撰写了3000余篇平行病历,医学的温度逐渐显现,“人文”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种子就在医生心里生根发芽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杨晓霖做了另外一种同样重要的尝试:将叙事性作品阅读融入医学教育体系。她指出,在卡伦的“叙事医学”概念中,人文元素内化的过程必须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精细阅读,其次是反思写作(即平行病历),这是叙事医学的两个重要落地工具,后者必须以前者为基础。

她在南方医科大学面向低年级的本科生开设了叙事医学选修课,面向研究生进行叙事医学人文教育活动,在南方医科大学多所附属医院开设了规培生叙事医学必修学分课程,并成立“创意叙事写作俱乐部”等,指导学生进行疾病叙事文本的阅读与分享。

几年的大力普及下来,一些细节正在悄然而持续地发生着变化。

2018年10月,叙事医学被列入我国住院医师规培课程,全国多所医学院校将叙事医学列为选修课程;2018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叙事医学研究中心;今年8月,由杨晓霖主编的国内第一本叙事医学中文教材正式出版……

医学人文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现代医学让医生对疾病的认知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因此更需要医生与患者沟通,弥合信息不对称,并尊重患者的感受,仍要回归到100多年前美国医生特鲁多提出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