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风湿科>>正文内容
风湿科

18岁少年发热喉痛 血小板卫星现象的幕后黑手是…

来源:    时间:2019年09月17日    点击数:    5星

18岁男性,发热、喉痛2天。面色轻度苍白、咽部充血。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低下,而枸橼酸盐和肝素抗凝血测定的PLT正常。假性血小板减低的原因是什么?

1﹒临床病史

患者:男性,18岁。症状:发热、喉痛2天。既往史、家族史和药物史:均无特殊。体格检查:面色轻度苍白、咽部充血,体温37.8℃;未见皮肤无瘀点、瘀斑和紫癜。其他检查:无异常。

2﹒检验结果

实验室检验主要结果见表1。外周血涂片检验结果:正细胞性、正色素性红细胞,大量血小板黏附于多数中性粒细胞(N)周围,形成较大团块;嗜酸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周围无血小板聚集。

表1 实验室检验主要结果

3﹒问题与解答

(1)患者哪些检验结果明显异常?

答: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低下,而枸橼酸盐和肝素抗凝血测定的PLT正常(参见表1)。外周血涂片观察到大量血小板黏附于N周围,而E、L、M周围无血小板附着。

(2)如何解释这些异常的检验结果?

答:患者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为EDTA诱导的血小板卫星现象,造成假性血小板减低。血小板卫星现象:指在体外用EDTA抗凝血制成血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可见血小板黏附于中性粒细胞周围。此现象的机制既有免疫因素,也有非免疫因素,而前者作用更大。IgG抗体可直接作用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和中性粒细胞的Fcγ受体,只有在EDTA存在的条件下,这种抗体才会作用于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隐藏的抗原表位。EDTA螯合钙离子,改变血小板糖蛋白结构和中性粒细胞Fc受体。IgG抗体的Fab片段结合了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造成血小板特异性附着于中性粒细胞表面。因这些抗体针对N,故E、L和M无血小板卫星现象。此外,在出现血小板卫星现象的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EDTA依赖的抗血小板和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在非免疫机制中,血小板的结合可能由血小板蛋白启动,如血小板反应蛋白或其他α‐颗粒蛋白,如血小板选择素。

EDTA抗凝血中,大多数血小板黏附于中性粒细胞周围,故血液分析仪全血分析时,在红细胞/血小板通道中会漏计或少计血小板,导致假性血小板计数减低。

引起假性血小板计数减低的原因,除了血小板卫星现象,还有血凝块、静脉采血困难、EDTA诱导血小板聚集和巨大血小板。但怀疑血小板计数减低是后两个原因所致时,必须进行血涂片复核,以验证引起假性血小板减低的原因。

(3)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最可能的诊断是EDTA诱导血小板卫星现象致假性血小板减低。

(4)如何确定此诊断?有何临床意义?

答:疑血涂片血小板卫星现象为EDTA抗凝血所致,可直接采集指血制成血涂片观察,或用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血标本制成血涂片观察,一般可明确。在EDTA抗凝血中加入卡那霉素(20mg/ml),可使中性粒细胞表面的血小板迅速分散。

因血液分析仪血细胞计数广泛应用,显微镜血涂片检查率明显减低,故血细胞计数异常时,用显微镜复核结果则很重要。应验证“血小板卫星”现象造成假性PLT减低的原因,否则,可误诊为“真性血小板减低症”,从而使用更多不必要的检查,甚至直接造成治疗错误,如对患者实施脾切除术、输注血小板制品等。

血小板卫星现象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和健康人的EDTA抗凝血。

(姚怡婷 熊立凡)

 

来源:《临床病例检验结果剖析》
作者:巫向前
页码:59-59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