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院士裴钢又有论文被外国博士质疑 院士造假摧毁的是学术界的信仰

来源:    时间:2019年12月12日    点击数:    5星

近日,学术界发生了世所罕见的大地震。一份署名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的实名举报信在网上流出后,整个学术界无不愕然。无论是举报者,还是被举报者,都是学术界的顶级大牛,是普通大众心中最敬仰的大学者。

如今,这一事件再出新动态。在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被饶毅所举报的人员之一——中科院院士裴钢,其参与署名的2篇论文,被美国学者Elisabeth Bik博士质疑图像异常。

两篇论文 图片高度相似

据了解,Elisabeth Bik博士,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工作。自2016年开始,她辞去本职工作,专门从事学术打假。此前在pubpeer上质疑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者,也是此人。

此次被质疑的2篇论文:一篇于2014年发表在Plos One上,该论文发现,传统中药复方“聪明汤”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一篇于2015年发表在《免疫学期刊》上,论文发现了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β-arrestin1,在NLRP3和NLRC4两种炎症小体活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两篇论文,裴钢均为通讯作者。

Elisabeth Bik博士提出,两篇文章中的部分图片,高度相似,希望作者能做出解释。

那么,图像存在异常意味着什么呢?Elisabeth Bik博士曾在公开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实验中多次出现图像相似,是有可能,但相似不等于完全相同。就流式细胞仪来说,即便用同样的样本,细胞最终落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只会大体位于同一象限,位置接近,但绝不会每次一样”。

Elisabeth Bik博士还强调,她只是将可能存在问题的图像和论文标注出来,至于这样的图像是否构成学术不端,最终要看期刊的裁决。

裴钢和论文一作连夜回应:用混图

据pubpeer官网显示,针对被质疑的2014年发表在Plos One上的论文,第一作者Yujun Hou和通讯作者裴钢,已在文末作出回应。

Yujun Hou解释道,“抱歉,写作中把两张图片用混了,但是图片混淆并不影响实验结果。为我的错误致歉”。

通讯作者裴钢也于11日作出回应称,“我是这篇文章的负责人。我为这一严重的错误和可能带来的困扰道歉,非常感谢”。

Elisabeth Bik博士则评论称,“谢谢及时回复和提供原始图片,期待见到错误更正”。

前不久裴钢院士遭到饶毅实名举报的论文,原因也是疑似图片异常。饶毅在举报信中写道,裴钢1999年发表的论文,图3、图4、图5不可能真实,只有造假才能产生。举报信还写道,“中科院因这篇造假文章选出院士”。

据了解,有网友在推特上@Plos One期刊。该期刊给出回应称,非常感谢告知信息,将对此事进行调查。

院士造假摧毁的是学术界的信仰

不知何时,中国学术界被各种社会不良风气污染,各种龌龊早已屡见不鲜。然而,院士在我们心中依旧是一个神圣的词汇。因为,能当上院士的,一定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是做学术的人心中的信仰,一定与这些龌龊不沾边。

一旦当选院士,也是众誉加身。据媒体显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曾给院士开出的条件是:平台建设经费及科研启动费1000万元以上,住房安置或购房补助500万元以上,年薪300万~500万元。而工作人员介绍:要引进院士非常难,500万年薪,不算高。

当然,院士作为顶级科研人才,确实值得重金引进。如果是“假院士”,那得另当别论,不仅不值,还是必须铲除的巨大危害。

虽然,至今裴钢的论文有无造假,尚无法确证,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举报者同为学术素养相当高的同行。

如果学术界的常态是,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人,还在坐冷板凳之时,造假者却早已经招摇过市,名利双收,摧毁的是学术界的信仰。如今,中国的学术创新还能有未来吗?

最后希望,对于“学术造假”疑云,相关部门能给出掷地有声的答案,还学术界一个朗朗乾坤!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如需转载,请联系医纬达客服邮箱:univadiscnhelpdesk@merck.com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