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大头娃娃”事件背后——到处都是坑 有些“坑”医生慎入

来源:    时间:2020年05月21日    点击数:    5星

问题奶粉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十二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2019年7月湖北宜昌某水解蛋白配方粉丑闻,还是近日出现的“特医奶粉”事件。时间证明,毒奶粉问题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又以其他面目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类似事件再次引发家长们对婴幼儿奶粉的信任危机。

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 宝宝变“大头娃娃”

湖南郴州的一些宝宝因为对牛奶敏感等原因,不能吃普通奶粉,只能食用“特医奶粉”。宝宝们被带到郴州市某儿童医院儿保科就诊,该科医生建议,可以将正在喂养的奶粉换成氨基酸配方粉,并要求吃6个月后再复查。本着对医院大夫的信任,家长们根据处方,通过刷医保卡在处方指定的“便民药房”,购买了所谓的比市面上高端奶粉还贵的“特医奶粉”。

其间,孩子的过敏症状并未改善,家长反而发现自己孩子身体出现湿疹、体重严重下降,头骨畸形酷似“大头娃娃”。后来,家长才发现,依照医生处方购买的奶粉,居然是固体饮料!

事发后,相关部门将该事件定性为虚假宣传,已对涉事企业下达处罚决定书。企业将联合医院按退一赔三的方式向受害者家属赔偿,已安排患儿进行体检。

郴州市某儿童医院以“履职不力、工作失职”,对该医院药学部、儿保科、儿童消化内科6人处以书面检查、诫勉处理、批评教育、责令公开检讨,并关停医院便民药房。

遭“狸猫换太子” 特医奶粉是什么?

特医奶粉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王娜医生介绍,对于健康宝宝,建议纯母乳喂养至少持续到孩子出生后6个月;对于母乳不足的宝宝,需要补充婴儿配方奶粉;对于早产、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等有特殊喂养需求的宝宝,建议选择“特医奶粉”。

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任选辉称,3岁内宝宝处于生长旺盛期,观察宝宝喂养是否合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定期测量宝宝的体重、身长和头围。如果宝宝各项指标偏离正常较多,需尽快就医。对患有特殊疾病需要用到特医奶粉的宝宝,建议最好每3~6月到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门诊体检,并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喂养计划。

特医食品市场乱象需加强监管

在2010年和2013年,国家曾先后出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两套国家标准。2019年2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正式发布。

2020年5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选购消费提示》:消费者不能自行决定购买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一定要在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购买产品后要重点阅读、掌握标签上标示的食用方法和使用说明,了解如果配置和使用不当可能引起的健康危害警示说明。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提示,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或未达到预期效果,应及时向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咨询。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强调,地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针对企业名称中含有“生物”、“医药”、“科技”、“保健”、“高新技术”等字样的、产品易误导消费者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混淆的普通食品生产企业,加强监督管理。

事实上,部分医院仍已成为“三无特医奶粉”(无婴幼儿配方奶粉配方注册资质、无特医食品注册资质、无特医食品生产许可)的重要渠道或媒介。此类产品主要流向母婴和医务渠道,在缴纳一定“进门费”后,可进入医院院内商店销售。医院消化科、儿保科、儿童ICU等有处方权的大夫,应保持警惕,莫被不法商家高利润诱导入局。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