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又一巨星陨落!所有中国急诊医生的良师王一镗教授逝世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20年11月16日    点击数:    5星

据媒体报道,11月12日00时05分,中国现代急诊医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王一镗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仙逝,享年92岁。急诊的天空上又亮了一颗星,又一巨星陨落,令人痛心!

少年时代起 学医就是心中一个美好愿望

王一镗教授出生于1929年春,1946年秋考入原国立江苏医学院。

对王一镗教授来说,从少年时代起,学医就是他心中一个美好的愿望:“将来,我也要做一名医生,做一个济世扶贫的医生!”

外科大展手脚

王一镗教授一直喜欢外科,因此从大学三年级起,每逢寒暑假,都会设法去家乡无锡的市立医院外科学习,帮老师打打杂,上手术台做第二助手,并做些缝合皮肤之类的操作。逐渐,他的外科成绩在班上小有名气。每逢各种外科考试前,同学们都要他在晚自修时间上台帮助大家复习,后来他就成了出名的“外科小先生”。

1951年秋,王一镗教授提前半年毕业,留在附属医院外科工作。工作后,他格外努力,同时也得到了老师们的大力培养。

1956年5月,我国首都举办亚非拉大国际科学讨论会,有50余国的专家参会,急需一些专业的翻译陪同人员(会议用语为英文),江苏也分到一名,这个人就是王一镗。

1956年夏,学校和附院迁往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及其附院。科内急需建立胸心外科这一新的专业,也选中了王一镗教授。考试合格后,他被派往北京解放军胸科医院的学习班,师从吴英恺等国内著名医者。学习期间,王一镗教授成了拼命三郎,每天7点不到就进病房,夜里11点半才回宿舍;旺盛的求知欲加上几位名师的技巧点拨和悉心指导,他进步很快。

1958年,在国内首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中,年轻的进修生王一镗成为手术的第二助手。

1959年,王一镗教授回到南京,成为了一名胸心外科医生,主持科室工作。1960年,在当时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王一镗及团队成员成功地施行了江苏省第一例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手术。

值此,王老已经成为了全国著名的医学专家、外科专家。

半百之年初遇急诊医学 成为全国急诊医生的偶像

王一镗教授曾说:“20世纪最伟大的奇迹就是用人类的双手,而不用任何器械,可以救活一个心跳呼吸骤停的人。”因此,他开始致力于急诊医学的研究。

1978年,王一镗教授应邀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正是这个会议勾起了他内心深处对加入急诊医学的冲动。而让他将这种冲动落地实施则是哈尔滨全国三衰学术研究会。这次会议引发了他对抢救危重患者的浓厚兴趣,并在回徐州的车上做出决定,要成立江苏省急救医学会(筹),此乃全国第一个急诊医学的学会组织。

到了1987年,58岁的王一镗毅然放下手术刀,和北京协和医院邵孝鉷教授一起创建了我国的急诊医学,接着还担任了第三届的全国主任委员,并于此时获得附属医院终身教授的称谓。

他身体力行,于2005年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五年制本科急诊医学系。他在任职系主任期间,提出著名的三分提高、七分普及的“三七理念”,强调普及急诊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2011年,王一镗教授建议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并担任名誉主任委员。

王一镗教授认为治学必须有创新思维,才能不断进取。他一直努力笔耕,有人曾统计,由他主编的专著和发表的论著总字数超过3000万字。王一镗教授主编的《心肺脑复苏术》、《现代临床急诊医学》、《急诊外科学》、《现场急救常用技术》等13部著作,为构建和规范急救医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一镗教授是我国优秀的急诊医学教育专家、中国现代急诊医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急诊医学事业,是所有中国急诊医生的良师。他的离开是中国急诊的遗憾。

王一镗教授,一路走好!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