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冠脉支架闯入百元时代 曾是精英的心内科医生如今成了笑话?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20年12月01日    点击数:    5星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最近,这粒沙落在了心内科医生的身上。11月5日,首次“国家队”组织的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开标,心脏支架从均价1.3万元左右降至700元左右,心内科一夜间从人人眼热眼艳羡跌落成了避之不及。近十年里,医学院校里最精英的一批人,大都选择了心内科,他们现在无疑成了这一变化的最大牺牲品,成了大家的笑话。

忆往昔:冠脉支架的万元时代 滥用和不可及并存

心血管疾病夺走的人的性命,比癌症还要多得多。据统计,我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

冠状动脉支架,是拯救这些患者生命的利器。正因为是“救命神器”,多年来价格一直不菲。不可否认的是,支架价格的水分也很大,有人如此形容:“就像水盆里的毛巾,拎起来就淋水,根本不用挤。”

围绕在支架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位,包含医院、病区主任、支架医生、助理医生,都成了丰厚利益的获得者。心内科自然也成为医学生趋之若鹜的科室。这样的“心内科黄金时代”,持续二三十年。

在利益驱使之下,支架不合理使用日趋严重,呈现出两极化现象:一方面滥用比较普遍,有的人装了七八个;一方面很多民众不可及,在高价面前望而止步,一拖再拖到丢了性命。据统计,中国冠心病患者只有10%用上了支架,只因为 “贵”。

随着支架植入技术的下沉,滥用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上海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也证实了这一现状:“这些年支架确实有过度使用现象。一般做得比较标准的大医院不会,就害怕下面刚有做这个手术能力的医院,会滥用支架。”

著名心脏病专家胡大一,作为将心脏支架引入中国的倡导人,多年呼吁减少心脏支架的滥用。

看今朝:冠脉支架闯入百元时代 医院和医生均受影响

直到今年11月中旬,“心内科黄金时代”一夜间正式画上了句号。冠脉支架从均价1.3万元左右降至700元左右后,水分几乎被完全榨干。

支架价格跳水,不少患者家属或多或少有所耳闻,除非不做手术会马上要命的急性心梗患者,大都要求医生将手术日期调整到2021年1月1日之后。据了解,2020年11月中旬,上海一家三级医院的心内科冠脉支架手术量骤降90%。

当然,长期来看,患病的人数是相对恒定的,需要做手术的人即便推迟手术时间,该做的还是会做。可是,一个支架从上万降到几百,医院和医生的收入无疑都会受到重创,现在院长们大都忧心重重。

心内科一直是医院重点学科。支架手术的收入又是心内科的大头,占到科室收入的一半。如今,医院流水少了,但相应的手术服务价格尚未调整,医院的周转资金缩水,如何维持医院正常运转成为难题。

另一方面,用高值耗材较多的科室,往往也是新技术应用多的科室,更代表着病种难度大、风险高,同时也是代表医院技术实力的专科。高值耗材不再高值,有能力的医生流失再所难免,整个科室的手术难度、开展范围都必然会下降。

展未来:年轻医生们还愿意穿上铅衣吃射线吗?

在国内,此前,不管是药品还是耗材,以往的销售模式都是借助代理分销,通过返利和回扣来争夺医院市场。而在中国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体制下,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完全市场化体现,形成了“以药养医”“以耗养医”的畸形补偿机制。

而最近,冠脉支架、骨科高值耗材、不少药品均通过集采,跌至白菜价。

11月20日,第三批国家集采药品在上海落地的第一天,上海多家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时纷纷感叹:“(这价格)太刺激了!”集采后,不少三甲医院进口的原研药开不出了,取而代之的是2个“便宜得让人不敢置信”的国产二甲双胍常释片剂:一种是一盒10片,价格还不到2元钱;另一种是一盒100片,价格不到5元钱。

不少医生们没有料到,由国家主导的这些药品和耗材的集采,会一下子挤干价格里几乎所有的水分。

而冠脉支架挤掉水分的同时,心内科整体收入面临缩水。一些三甲医院心内科的“大Boss”们,从级别最低、基本工资只有2000~3000元的住院医生做起,历经千辛万苦,通过十几年的时间成长起来,但对应的工资单上的“阳光收入”,最高级别也不过7、8千元,加上科室奖金,约有2~3万。此时如果阳光收入还要下降,可以预料会有更多的医生选择退出这个行业。

这些“大Boss”们,同时也是很多年轻医生们虽然薪水不高,却要苦苦加班、学习,不断地往上走的动力。冠脉支架带量采购后,“大boss”的位置忽然丧失了吸引力,年轻医生没有了奋斗的方向,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茫然。

放支架的心内科医生,穿着几十斤的铅衣,边吃射线边救人。日积月累的射线辐射,对身体的损伤之大可想而知。没有一定的经济补偿,大专家们会不会撂挑子,年轻医生会不会能推就推。冠脉支架是便宜了,老百姓是用得起了,但就怕以后可能找不到愿意装支架的医生了!

耗材价格大跳水后,如何体现医生价值,如何处理好医生的待遇提升问题,是绕不过的“坎”。通过耗材的集中采购,挤压掉虚高定价的利益成果部分可以让医生分享,才能更好地让这项惠民利民的成果“落地”。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