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第七版妇产科学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盆腔炎。盆腔炎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生盆腔炎,若发生盆腔炎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单纯的子宫内膜炎或卵巢炎较少见。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盆腔炎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则转为慢性盆腔炎.往往经久不愈,并可反复发作,不仅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生活及工作,也会造成家庭与社会的负担。由于医疗条件及水平的提高.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严重危及生命的急性盆腔炎及久治不愈的慢性盆腔炎,临床已不多见。
  
女性生殖道在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是有比较完善的自然防御功能。增强了对感染的防御能力.除前两章提到的外阴、阴道、宫颈的自然防御功能外,孕龄妇女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剥脱.也是消除宫腔感染的有利条件。此外,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子宫腔方向摆动以及输卵首的蠕动,均有利于阻止病原体的侵人。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发生变化或外源性致病菌侵人,均可导致炎症的发生。
  
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有两个来源,来自原奇居于阴遭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和来自外界的病原体如淋病紊氏菌、抄眼衣原体、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
  
(一)病原体及其致病特点
  
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可以为单纯需氧菌、单纯厌氧菌或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可伴有或不伴有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包括大肠杆菌、棒杆菌、链球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厌氧苗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脆弱类杆菌等。盆腔炎往往是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混合感染,约2/3的病例合并有厌氧菌感染。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主要为淋病奈氏菌、抄眼表原体、支原体。据报道在西方国家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是引起盆腔炎的主要病原体.在美国,25%~80%盆腔炎是由淋病奈氏菌引起,10%~40%盆腔炎可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在我国。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体引起的盆腔炎也在增加,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判断致病菌,从而为治疗时选择抗生素提供帮助。
  
1.链球菌革兰阳性链球菌的种类很多,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力强,能产生溶血素和多种酶,使感染容易扩散,并引起败血症,脓液比较稀薄,淡红色,量较多,但一般不并发转移性脓肿。此菌对青霉素敏感。
  
2.葡萄球菌革兰阳性球菌,是产后、手术后生殖器炎症及伤口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常沿阴道、子宫、输卵管粘膜上行感染。分表皮、腐生及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表皮葡萄球菌偶可致病,腐生葡萄球菌通常不致病,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最强,其脓液色黄、稠厚、不臭,常伴有转移性脓肿,对一般常用的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根据药敏试验用药较为理想。常用有效药物为苯唑西林钠、氯唑西林钠等。
  
3.大肠杆菌革兰阴性杆菌,是肠道及阴道的正常寄生菌,一般不致病,但当机体极度衰弱时可引起严重感染,甚至产生内毒索,常与其他致病菌混合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的脓藏不臭,当有混合感染时,产生稠厚脓液和粪臭。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有效,但易产生耐药菌株,最好作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4.厌氧苗厌氧菌主要有革兰阴性脆弱类杆菌及革兰阳性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等。这些细菌主要来源于结肠、直肠、阴道及口腔粘膜。其感染的特点是容易形成盆腔脓肿、感染性血栓静脉炎,脓液有粪臭并有气泡。据文献报告70%~80%盆腔脓肿可以培养出厌氧菌。在厌氧菌感染中,脆弱类杆菌的致病力最强,常伴有严重感染形成脓肿。在有粪臭味的脓液中光镜下见到多形性、着色不均匀的革兰阴性菌,很多在白细胞内,提示为脆弱类杆菌感染的可能。消化链球菌及消化球菌多见于产褥感染、感染性流产、输卵臂炎,虽属常见但不伴有严重的盆腔感染。在盆腔感染的粪臭睐脓汁涂片中,光镜下发现革兰阳性球菌,对诊断有帮助。
  
5.淋病奈氏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淋病奈氏菌的特点是侵袭生殖、泌尿系统粘膜的柱状上皮与移行上皮。淋病杂氏菌主要感染下生殖道,10%~17%的患者可发生上生殖道的感染,引起淋病奈氏菌性盆腔炎,多于月经期或经后7日内发病,起病急,可有高热,体温在38℃以上,常引起输卵管积脓,对治疗反应敏感。淋病奈氏菌对青霉素、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
  
6.衣原体常见为沙眼衣原体,其特点与淋病奈氏菌一样,只感染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不向深层侵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症状不明显,可有轻微下腹痛,但常导致严重的输卵管粘膜结构及功能破坏,并可引起盆腔广泛粘连。
  
7.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元细胞壁的原棱细胞微生物,形态上呈多形性,是正常阴道菌群的一种。从生殖道分离出的支原体有人型支原体、溶脲脲原体、生殖器支原体。在一定条件下支原体可引起生殖道炎症。
  
(二)感染途径
  
1.经淋巴系统蔓延 细菌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官体刨伤处的淋巴管侵人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官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多见于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苗感染。
  
2.沿生殖器粘膜上行蔓延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沿粘膜面经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粘膜至卵巢及腹腔。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体及葡萄球菌沿此途径扩散。
  
3.经血循环传播病原体先侵人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循环感染生殖器,为结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经期卫生不良使用不洁的月经垫、经期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
  
上述感染的病原体以下生殖道内源性菌群的病原体为主,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
  
4.感染性传播疾病不洁性生活史、早年性交、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者可致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入侵,引起盆腔炎症。常见病原体为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体或合并有需氧菌、厌氧菌感染。
  
5.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例如阑尾炎、腹膜炎等,以大肠杆菌为主。
  
6.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
  
7.宫内节育器 官内节育器可引起盆腔炎症.一是在放置宫内节育器10日内,可引起急性盆腔炎,此时的感染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为主;二是在长期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继发感染形成慢性炎症,有时可急性发作。
  
【病理】
  
1.急性子宫内膜炎及急性子宫肌炎多见于流产、分娩后。
  
2.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 急性输卵管炎主要由化脓菌引起,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而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若病原菌通过宫颈的淋巴播散到宫旁结缔组织,首先侵及浆膜层,发生输卵管周围炎,然后累及肌层,而输卵管粘膜层可不受累或受累极轻。其管腔常可因肌壁增厚受压变窄,但仍能保持通畅。病变以输卵管间质炎为主。轻者输卵管仅有轻度充血、肿胀、略增粗;重者输卵管明显增粗、弯曲,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多,造成与周围粘连。
  
若炎症经子宫内膜向上蔓延,首先引起输卵管粘膜炎,输卵臂粘膜肿胀、间质水肿、充血及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重者输卵管上皮发生退行性变或成片脱落,引起输卵管粘膜粘连,导致输卵管管腔及伞端闭锁,若有脓液积聚于管腔内则形成输卵管积脓。
  
卵巢很少单独发炎,白膜是良好的防御屏障,卵巢常与发炎的输卵管伞端粘连而发生卵巢周围炎,称输卵管卵巢炎,习称附件炎。炎症可通过卵巢排卵的破孔侵入卵巢实质形成卵巢脓肿,脓肿壁与输卵管积脓粘连并穿通,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输卵管卵巢脓肿可以发生在急性附件炎初次发病之后,但往往是在慢性附件炎屡次急性发作的基础上形成。脓肿多位于子宫后方或子宫、闻韧带后叶及肠管间粘连处,可破入直肠或阴道,若破人腹腔则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3.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内生殖器急性炎症时,或阴道、宫颈有创伤时,病原体经淋巴管进入盆腔结缔组织而引起结缔组织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宫旁结缔组织炎最常见,开始局部增厚,质地较软,边界不清,以后向两侧盆壁呈扇形程润,若组织化脓则形成盆腔腹膜外脓肿.可自发破入直肠或阴道。
  
4.急性盆腔腹膜炎 盆腔内器官发生严重感染时,往往蔓延到盆腔腹膜,发炎的腹膜充血、水肿,并有少量含纤维裹的渗出液,形成盆腔脏器牯连。当有大量脓性渗出液积聚于粘连的间隙内.可形成散在小脓肿;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处则形成盆腔脓肿,较多见。脓肿的前面为子宫.后方为直肠,顶部为粘连的肠管及大网膜,脓肿可破入直肠而使症状突然减轻,也可破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5.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当病原体毒性强,数量多,患者抵抗力降低时,常发生败血症。多见于严重的产褥感染、感染流产,近年也有报道放置宫内节育器、输卵管结扎手术损伤器官引起的败血症.若不及时控制,往往很快出现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发生感染后,若身体其他部位发现多处炎症病灶或脓肿者,应考虑有脓毒血症存在.但需经血培养证实。
  
【临床表现】

可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发病时下腹痛伴发热,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非月经期发病可有白带增多。若有腹膜炎,则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有尿痛等;包块位于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若在腹膜外可致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淋病奈氏菌感染起病急,多在48小时内出现高热、腹膜刺激征及阴道脓性分泌物。非淋病奈氏菌性盆腔炎起病较缓慢,高热及腹膜刺激征不明显,常伴有脓肿形成。若为厌氧菌感染,则容易有多次复发,脓肿形成,患者的年龄偏太,往往大于30岁。沙眼衣原体感染病程较长,高热不明显,长期持续低热、主要表现为轻微下腹痛,久治不愈,阴道不规则出血。
  
患者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心率加快,腹胀,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盆腔检查:阴道可能充血,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将宫颈表面的分泌物拭净,若见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说明宫颈粘膜或宫腔有急性炎症。穹隆有明显触痛.须注意是否饱满;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若为单纯输卵管炎,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有明显压痛;若为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则可触及包块且压痛明显;宫旁结缔组织炎时,可扪到宫旁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或两侧官骶韧带高度水肿、增粗,压痛明显;若有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后穹隆或侧穹隆有肿块且有波动感,三合诊常能协助进一步了解盆腔情况。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此外,还需作必要的化验,如血常规、尿常规、宫颈管分泌物及后穹隆穿刺物检查。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需同时具备下列3项:①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②宫颈或宫体举痛或摇摆痛;③附件区压痛。下列标准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宫颈分泌物培养或革兰染色涂片淋病奈氏菌阳性或沙眼衣原体阳性;体温超过38℃;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性液体;双合诊或B型超声检查发现盆腔脓肿或炎性包块。由于临床诊断急性输卵管炎有一定的误诊率.腹腔镜检查能提高确诊率。

腹腔镜的肉眼诊断标准有:①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②输卵管壁水肿;③输卵管伞端或浆膜面有脓性巷出物。在作出急性盆腔炎的诊断后,要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通过剖腹探查或腹腔镜直接采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最准确,但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宫颈管分泌物及后穹隆穿刺液的涂片、培养及免疫荧光检测虽不如直接采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做培养及药敏准确,但对明确病原体有帮助,涂片可作革兰染色,若找到淋病奈氏菌可确诊.除查找淋病奈氏菌外.可以根据细菌形态及革兰染色,为选用抗生素及时提供线索;培养阳性率高,可明确病原体;免疫荧光主要用于衣原体检查。除病原体的检查外,还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特点做出病原体的初步判断。
  
【鉴别诊断】

急性盆腔炎应与急性阑尾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等急症相鉴别。
  
【预防】
  
1.作好经期、孕期及产褥期的卫生宣传。
  
2.严格掌握产科、妇科手术指征,作好术前准备;术时注意无菌操作,包括人工流产、放置宫内节育器、诊断性刮宫术等常用手术;术后作好护理,预防感染。
  
3.治疗急性盆腔炎时,应作到及时治疗、彻底治愈,防止转为慢性盆腔炎。
  
4.注意性生活卫生,减少性传播疾病.经期禁止性交。
  
【治疗】
  
1.支持疗法卧床休息,半卧位有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窝而使炎症局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液体.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必要时少量输血。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引起炎症扩散,若有腹胀应行胃肠减压。
  
2.药物治疗近年新的抗生素不断问世,厌氧菌培养技术的进步及药物敏感试验的配合,临床得以合理使用药物,兼顾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控制,使急性盆腔炎的疗效显著。盆腔炎急性期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能彻底治愈。对附件脓肿的治疗过去几乎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的临床治疗效果表明,若治疗及时,用药得当,75%附件脓肿能得到控制,直至包块完全消失而免于手术,可见急性盆腔炎的药物治疗占有重要位置。
  
抗生素的选用根据药敏试验较为合理,但在化验结果获得之前,需根据病史、临床特点推测为何种病原体,并参考发病后用过何种抗生素等选择用药。由于急性盆腔炎的病原体多为需氧菌、厌氧菌及表原体的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又有革兰阴性及革兰阳性之分,因此,在抗生素的选择上多采用联合用药。常用抗生索的抗菌谱如下:①青霉素类:对革兰阳性球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较强,对革兰阴性球菌及草兰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但容易产生耐药;②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强,虽然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但由于对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的抵抗力较弱,革兰阴性菌对本代抗生素较易耐药;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酶性能强、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增强,但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稍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及抗酶性能优于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更强。可用于对第二代耐药的革兰阴性菌株。此外,某些第三代药物对厌氧菌有效,但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近似或较弱;③氨基糖苷类:抗菌谱为革兰阴性杆菌;④大环内酯类:敏感细菌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及支原体、衣原体;⑤四环素类:主要用于衣原体、支原体及立克次体的感染:⑥硝咪唑类:主要用于厌氧菌感染;⑦其他抗生素有克林霉素及林可毒素等。联合用药的配伍须合理,药物种类要少,毒性要小。抗生素的应用要求达到足量,且须注意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治疗反应,随时予以调整。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收效快。
  
急性盆腔炎常用的抗生素配伍方案如下:
  
(1)青霉素或红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及甲硝唑联合:青霉素每日320万~960万u静脉滴注,分3~4次加入少量液体中作间歇快速滴注;红霉素每日1~2g,分3~4次静脉滴注;庆大霉索1次80mg,每日2~3次,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阿米卡星每日200mg~400mg,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一般不超过10日;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含甲硝唑500m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病情好转后改口服400mg,每8小时1次。本药通过乳汁排泄,哺乳期妇女慎用。
  
(2) 第一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联合:尽管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强,但有些药物对革兰阴性菌较优,如头孢拉定静脉滴注,每日2~4x,分4次给予;头孢唑林钠每次0.5~1g,每日2~4次,静脉滴注。
  
(3) 克林霉素或林可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克林霉素600mg,每8~12小时1次,静脉滴注,体温降至正常后改口服,每次250~500m,1日3~4次;林可霉素每次300~600mg,每日3次,肌注或静脉滴注。克林霉素或林可霉素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苗有效,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应用.无论从实验室或临床均获得良好疗效。此类药物与红毒素有拮抗作用,不可与其联台;长期使用可致假膜性肠炎,其先驱症状为腹泻,遇此症状应立即停药。
  
(4)第二代头孢菌素或相当于第二代头孢菌素的药物:头孢呋辛钠.每次0.75~1.5g,每日3次,肌注或静注。头孢孟多静注或静滴,每次0.5~1g,4次/d,较重感染每次1g,6次/d,头孢替安1~2g/d,分2~4次给予,严重感染可用至4g/d。头孢西丁钠每次1~2g, 3~4次/d,此药除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外,对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均有效。若考虑有衣原体感染应同时给予多西环素100mg口服,每12小时1次。
  
(5) 第三代头孢菌素或相当于三代头孢菌素的药物:头孢噻肟肌注或静脉注射,1次0.5~1g,2~4次/d;头孢曲松1g,1次/d静脉注射,用于一般感染,若为严重感染,2g/d,分2次给予;头孢唑肟0.5~2g/d,严重者4g,分2~4次给予;头孢替坦2g/d,分1~2次静注或静滴。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及头孢替坦除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外,对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均有抗菌作用。若考虑有衣原体或支原体的感染应加用多四环素100mg口服,每12小时1次,在病情好转后,应继续用药10~14天。对不能耐受多四环素者,可用阿奇霉素替代,每次500mg,1次/d,连用3天。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盆腔炎首选此方案。
  
(6) 派拉西林钠:是一种新的半合成的青霉素,对多数需氧菌及厌氧菌均有效。4~12g/d,分3~4次静脉注射或静滴,严重感染者,每天可用10~24g。

(7) 喹诺酮类药物与甲硝唑联合: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本类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性。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常用的有环丙沙星每次100~200mg,2次/d,静滴;氧氟沙星每次200~400m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
  
3.手术治疗

下列情况为手术指征。
  
(1) 药物治疗无效:盆腔脓肿形成经药物治疗48~72h,体温持续不降,患者中毒症状加重或包块增大者,应及时手术,以免发生脓肿破裂。
  
(2) 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经药物治疗病情有好转,继续控制炎症数日,肿块仍未消失但是已局限化,应行手术切除,以免日后再次急性发作仍需手术。
  
(3) 脓肿破裂:突然腹痛加剧,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腹胀,检查腹部压痛明显或有中毒性休克表现,均应怀疑为脓肿破裂,需立即剖腹探查。
  
手术可根据情况选择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手术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患者年龄、一般状态等情况全面考虑。原则以切除病灶为主。年轻妇女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以采用保守性手术为主;年龄大、双侧附件受累或附件脓肿屡次发作者,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对极度衰弱危重患者的手术范围须按具体情况决定。若为盆腔脓肿或盆腔结缔组织脓肿(腹膜外脓肿),可根据脓肿位置经阴道或下腹部切开排脓引流,若脓肿位置低、突向阴道后穹时,可经阴道切开排脓,同时注入抗生素;若脓肿位置较高,且较表浅,例如盆腔腹膜外脓肿向上延伸超出盆腔者,于髂凹处可扪及包块时,可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行腹膜外切开引流排脓。
  
4.中药治疗:主要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例如:银翘解毒汤、安宫牛黄丸及紫血丹等。

第二节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症病史。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有急性发作。
  
【病理】
  
1.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 慢性输卵首炎双侧居多,输卵管呈轻度或中度肿大,伞端可部分或完全闭锁,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有时输卵管峡部粘膜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粘连,使输卵管呈多发性、结节状增厚,称峡部结节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炎症较轻时,伞端及峡部粘连闭锁,浆液性渗出物积聚形成输卵管积水;有时输卵管积脓变为慢性.脓液渐被吸收,浆液性液体继续自管壁渗出充满管腔,亦可形成输卵管积水。积水输卵管表面光滑,管壁甚薄,由于输卵管系膜不能随积水输卵管囊壁的增长扩大而相应延长,故积水输卵管向系膜侧弯曲,形似腊肠或呈曲颈的蒸馏瓶状,卷曲向后,可游离或与周围组织有膜样粘连。
  
2.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 输卵管发炎时波及卵巢,输卵管与卵巢相互粘连形成炎性肿块,或输卵管伞端与卵巢粘连并贯通,液体渗出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也可由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脓液被吸收后由渗出物替代而形成  

3.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炎症蔓延至宫骶韧带处,使纤维组织增生、变硬。若蔓延范围广泛,可使子宫固定,宫颈旁组织也增厚。子宫常偏于患侧的盆腔结缔组织。  

【临床表现】
  
1.症状
  
(1)全身炎症 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感疲倦。由于病程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2) 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3)慢性炎症导致盆腔瘀血,患者常有经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致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致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若为输卵管炎,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到呈索条状的增粗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有触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有急性盆腔炎史以及症状和体征明显者,诊断多无困难。但有时患者自觉症状较多,而无明显盆腔炎病史及阳性体征,此时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断须慎重,以免轻率作出诊断造成患者思想负担。有时盆腔充血或阔韧带内静脉曲张也可产生类似慢性盆腔炎的症状。
  
慢性盆腔炎有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易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相鉴别,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炎性包块为囊性而卵巢癌为实性,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及时彻底治疗急性盆腔炎。
  
【治疗】
慢性盆腔炎单一疗法效果较差,采用综合治疗为宜。
  
1.一般治疗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使其增强治疗的信心,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2.中药治疗 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方药用:丹参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黄9g。痛重时加延胡索9g。有些患者为寒凝气滞型,治则为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常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g、白术9g、黄芪15g。中药可口服或灌肠。
  
3.物理疗法 温热能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于炎症吸收和消退。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微波、激光、离子透入(可加入各种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等。
  
5.其他药物治疗 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也可采用糜蛋白酶5mg或玻璃酸酶(透明质酸酶)1500U,肌内注射,隔天1次,7~10次为1个疗程,以利于粘连分解和炎症的吸收。个别患者局部或全身出现变态反应时应停药。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与地塞米松同时应用,口服地塞米松0.75mg,3次/d,停药前注意做到地塞米松逐渐减量。
  
5.手术治疗 有肿块如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应行手术治疗;存在小感染灶,反复引起炎症急性发作者也应手术治疗。手术以彻底治愈为原则,避免遗留病灶有再复发的机会,行单侧附件切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对年轻妇女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