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全科医学>>正文内容
全科医学

腰围:方法虽未统一 测量亟待普及

来源:    时间:2011年12月11日    点击数:    5星

    5月17日消息 - 迄今为止,全球仍未对腰围测量部位达成共识。2003年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 J Clin Nutr 2003, 77(2): 379]的一篇文献指出,根据体表标志不同,腰围测量部位多达14种,部位均位于第10肋至髂前上棘的区域内,大致可归为4类,在使用过程中各有优劣。 

    测量方式:难易不一 

    测量部位1:腰围最窄处一般位于最低肋骨,容易被识别。对于极度消瘦或腹部脂肪大量堆积的人群,从最低肋骨下缘至髂前上棘的腰围最窄处可能不止一处。 

    测量部位2: 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确定该部位需要同时定位2个体表标志,较其他方式费时,且容易产生测量误差。 

    测量部位3:紧贴髂前上棘在髂前上棘以上处腰围可能明显缩小,导致该部位从技术角度而言最难测量,尤其对于女性。此外,卷尺也不易固定于弧度较大的体表部位。 

    测量部位4:紧贴最低肋骨下缘 包括肥胖人群在内的所有人,最低肋骨下缘所在部位均易被识别,如何紧贴该部位却不易规范。 

    正确测量:有“计”可循 

    ● 测量前:使用软尺,裸露皮肤,最好立于镜前,有利于确定站姿及卷尺位置。 

    ● 测量中:直立并平静呼气后,将卷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保持卷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确保卷尺松紧适度。 

    ● 测量后:准确读数并记录。 

    新近研究:引发思考 

    2010年2月,一项发表于《儿科学杂志》[J Pediatr 2010, 156(2): 247]的加拿大研究,测量了73名儿童和青少年4个常规推荐部位(如前文所述)的腰围,发现不同部位测量值与代谢风险的关系不等,测量部位1和2与代谢风险的关系最密切。同期述评指出,该研究样本量虽小,却是腰围测量标准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腰围测量:行动起来 

    我国专家推荐“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作为腰围测量部位,并将80 cm和90 cm分别作为女性和男性的腰围切点。 

    在腰围测量普及程度不甚理想的今天,唤醒公众意识,促使其重视腰围与心血管及代谢风险的密切关系,从而主动定期地监测腰围才是当务之急,而临床医生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