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精神>>正文内容
精神

国内六成医生存心理疾病风险

来源:医学论坛网    时间:2014年09月24日    点击数:    5星

为了解中国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医学论坛报》(CMT)于2014年7月17日启动了《中国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该调查通过CMT调研平台进行。从7月17日至9月10日,共8533人阅读了该调查,914人参与并完成调查。参与者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涉及数十个个临床科室。结果显示,35%的中国医生心理疾病危险性较高,25%心理疾病危险性高。因此,总体而言,国内医生属于心理疾病危险性较高的职业群体。

国内外调查均显示,医生群体是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高危人群,包括工作时间长、轮班工作、工作时间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医患关系紧张、工作要求技能高以及科研、晋升要求等等,都是医生群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而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发生恶性伤医事件,对于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影响也不容忽视。医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仅危害医生自身健康,还会影响其医疗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患者安全。

然而,对于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均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认为,我国关于医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数存在样本量小、重复研究、不够深入、调查性研究较少的问题。

为了唤起全社会对医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中国医学论坛报》启动了医生心理状况调查。调查采用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The Kessl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cale,K10)进行。该量表根据总分值,将心理健康状况分为4个等级,10-15分,患心理疾病危险性低;16-21分,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性较低;22-29分,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性较高;30-50分,患心理疾病的危险高。

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医师的心理健康指数平均为24.17分,处于第三区间,属于患心理疾病危险性较高的职业群体。其中,只有10%的医生处于第一区间(15分以下),属于低风险人群。 30%的医生处于第二区间(16-21分),属于风险较低人群。 35%的医生处于第三区间(22-29分),属于风险较高人群。 25%的医生处于第四区间(30-50分),属于高风险人群。

性别差异方面,本调查并未显示中国男医生和女医生在心理疾病风险方面存在差异。这与此前澳大利亚进行的全国性调查结果有所不同。该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女医生比男医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多。

医院级别方面,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医生心理疾病风险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一级医院。即,在三级和二级医院工作的医生心理疾病风险更高。

工作年限方面,工作20年是一个门槛。从业20年以上的医生心理疾病风险显著低于从业20年以内的医生。相对而言,工作3~5年的医生在所有医生群体中心理疾病危险性较高。

技术职称方面,随着医生职称的晋升,心理疾病危险性逐渐走低。正高和副高职称医生心理疾病风险低于初级和中级职称医生。
 

此外,在地域和科室方面,调查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