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患者:BNP可作为预测结局的指标吗?
2019年5月,发表于《J Am Coll Cardiol》上的一项研究,考察了B型利钠肽(BNP)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期间的作用。
背景:利钠肽是脑啡肽酶的底物;因此,BNP浓度随着脑啡肽酶的抑制而升高。因此,在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患者中测量BNP的临床有效性备受质疑,且N-末端pro-B型利钠肽(NT-proBNP)现已被优先使用和推荐。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沙卡巴曲/缬沙坦治疗前和治疗期间BNP的情况和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在PARADIGM-HF试验中(对ARNI与ACEI前瞻性比较,以确定其对心衰全球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影响),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前和治疗后4~6周、8~10周和9个月后,测定BNP和NT-proBNP。研究者评估了利钠肽水平与随后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治疗8~10周后,中位BNP浓度(治疗前:202 ng/L[q1~q3:126~335 ng/L])增加至235 ng/L(q1~q3:128~422 ng/L)。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最初8~10周,141名患者(18%)的BNP浓度增加了一倍,49名患者(6%)的BNP浓度增加了两倍。
相比之下,使用脑啡肽酶抑制剂后NT-proBNP的这种显著增加极为罕见。
与NT-proBNP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导致BNP分布向右移动,但这两种肽均保留其预后准确性(BNP的C-统计,63%~67%;NT-proBNP的C-统计,64%~70%),且两种生物标记物间无差异。在8~10周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期间,BNP和NT-proBNP的增加均与不良结局相关(分别为p=0.003和p=0.005)。
结论:初始沙库巴曲/缬沙坦后,BNP循环水平可能在初期显著升高。相比之下,NT-proBNP不是脑啡肽酶抑制剂的底物,因此在初始治疗8~10周内测量,或许可以降低临床混杂。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两种生物标志物都能预测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的主要不良后果风险。
(选题审校:闫盈盈 编辑:吴星)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 评价此内容
- 我要打分
热门关键词
最新会议
- 2013循证医学和实效研究方法学研讨会
-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
- 世界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2013年会议
- 英国介入放射学学会2013年第25届年会
- 美国血液学会2013年年会
- 美国癫痫学会2013年第67届年会
- 肥胖学会 2013年年会
- 2013年第9届欧洲抗体会议
- 国际精神病学协会 2013年会议
- 妇科肿瘤2013年第18届大会
- 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2013年第29届…
- 2013年第4届亚太地区骨质疏松症会议
- 皮肤病协会国际2013年会议
- 世界糖尿病2013年大会
- 2013年国际成瘾性药年会
- 彭晓霞---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
- 武姗姗---累积Meta分析和TSA分析
- 孙凤---Network Meta分析
- 杨智荣---Cochrane综述实战经验分享
- 杨祖耀---疾病频率资料的Meta分析
合作伙伴
Copyright g-med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医学资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络实名:环球医学:京ICP备08004413号-2
关于我们|
我们的服务|版权及责任声明|联系我们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17-0027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京卫计网审[2015]第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