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呼吸>>正文内容
呼吸

肺量计检查指标在慢阻肺诊断中的争议及展望

来源:医学论坛网    时间:2015年04月17日    点击数:    5星

加拿大和荷兰学者开展的一项基于加拿大人群的阻塞性肺疾病队列研究的横断面分期分析表明,用1秒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容积(FVC)]固定比值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或会造成误诊,降低的1秒率及FEV1联合诊断与临床转归密切相关。该论文发表于《家庭医学年鉴》1月/2月刊(AnnFamMed2015,13:41)。研究纳入4882例40岁及以上的人群,分别按照1秒率固定比值和正常下限值判断,人群气流受限的患病率分别为17%和11%。按照固定比值判定的气流受限患者不良转归比率升高不明显。基于固定比值和正常下限值判定的气流受限患者不良转归比率显著增加。而对于同时考虑1秒率固定比值、正常下限值和FEV1的气流受限,相关性更高。(姚俊华)关于该研究中提到的肺量计测量问题,全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么对待呢?

关于肺量计1秒率“正常”阈值的争议

持续的气流受限是慢阻肺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表现为肺量计检查中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1秒率仍低于正常,这是目前国内外慢阻肺指南中的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但是,如何定义“正常”的界限,现在还存有争议。

对于1秒率“正常”阈值的解释,主要有两种:①小于固定比值0.7;②小于正常预计值的95%下限(正常下限值)。前者简单明了,易于计算,临床可操作性强,早已被众多国内外慢阻肺指南所采纳;后者计算复杂,但具有确切的统计学依据。既往多项研究提示,1秒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年龄的改变发生变化,这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例如索里诺(Sorino)等人指出在不吸烟的中老年健康人群中存在随年龄增长的生理性下降。

《全球慢阻肺防治创议(GOLD,2015年修订版)》与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均特别指出,尽管固定比值有简单易用的优势,但会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群的过度诊断及中年人群的漏诊。因此,理想的临床策略是“恰当地诊断慢阻肺”,以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如何看待肺量计的测量指标

近期一项基于加拿大人群的慢阻肺研究表明,采用1秒率固定比值0.7和正常下限值作为诊断阈值,人群气流受限的患病率分别为17%及11%;而1秒率和FEV1均异常的患者其相关临床症状更明显。该研究提示仅以固定比值0.7判断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为免于此,建议同时考虑1秒率[固定比值和(或)正常下限值]及FEV1。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主要从临床症状方面建议慢阻肺诊断标准须更严格,这固然有助于减少过度诊断的可能,却忽略了慢阻肺早期诊断(尤其是针对中年人群)的重要性以及部分患者(慢阻肺综合评估GOLDC型)症状感知不敏感的情况。

采用正常下限值为诊断阈值虽然更加准确,特别是对于早期诊断,但在临床实践中并没有被广泛采用,主要是由于其计算公式复杂,或者根本没有大样本有代表性的研究数据。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建立的国人肺量计的1秒率正常下限值,国内关于慢阻肺的研究只能采用1秒率固定比值0.7,对于早期COPD的研究,尤其受限制。虽然我们已发表了早期慢阻肺研究方案[发表于《英国医学会杂志》,BMJOpen2014,4(2):e003991],但其诊断准确度仍受到质疑。目前,一项国内纳入24个中心、7115例不吸烟健康人群的肺量计正常参考值的研究已结束,并将于近期整理发表。该研究得出的正常下限值将为中国的临床实践(尤其是慢阻肺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此外,有些学者还提出应用高分辨率CT辅助诊断慢阻肺,但影像学与肺功能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不佳,且价格较为昂贵。因此,价格便宜、操作简易的肺量计更适宜我国对于慢阻肺的筛查和临床诊断。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