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肿瘤>>正文内容
肿瘤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发布

来源:    时间:2024年04月17日    点击数:    5星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更好地规范肝癌的诊疗行为,反映肝癌诊治的最新进展,提升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原发性肝癌发病人数36.77万,位列各种癌症新发病人数第4位(肺、结直肠、甲状腺、肝),发病率位列第5位(肺、女性乳腺、甲状腺、结直肠、肝);2022年因原发性肝癌死亡人数31.65万,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位列第2位(肺、肝)。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本指南中的“肝癌”仅指HCC。

指南介绍,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过度饮酒、肝脂肪变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肝病、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暴露、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年龄>40岁的男性。

指南指出,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超声显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同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证据等级1,推荐A)。肝癌筛查应重视将肝癌风险预测评分作为有效工具,开展社区、医院一体化的精准筛查新模式,从而有效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病死率。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筛查(证据等级2,推荐A)。

指南中表示,不同的肝癌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如超声显像具有便捷、实时、无创和无辐射等优势,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动态增强CT、MRI扫描是肝脏超声和/或血清AFP筛查异常者明确肝癌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肝癌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必须进行的检查,常采用经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进行。

血清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血清AFP≥400 μg/L,在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其他消化系统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而血清AFP轻度升高者,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或作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

指南指出,肝癌治疗的特点是多学科参与、多种治疗方法共存,其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消融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系统性抗肿瘤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手段,各种治疗手段均存在其特有的优势和局限性,且适应证互有重叠。规范而准确的治疗决策应基于指南及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也需兼顾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及研究结果,而单一学科对其他领域治疗方法的知识更新可能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肝癌诊疗须重视多学科诊疗团队(MDT)的沟通与合作,以确保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决策,并不断推动肝癌治疗的进步。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版权所有@国家卫健委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的通知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2404/653069140ddb4df28cdeba1ff1b86c66.shtml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