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心血管

葛均波院士:主动脉瓣疾病介入进展大盘点 未来有望像PCI一样简便

分享:

葛均波院士:主动脉瓣疾病介入进展大盘点 未来有望…

主动脉瓣疾病包括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反流。既往,外科手术为主动脉瓣疾病的标准治疗手段。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发明和推广,介入治疗也成为主动脉瓣疾病的一线治疗手段。本文回顾近年来主动脉瓣疾病介入...

张健教授:心肌病与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分享:

张健教授:心肌病与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21世纪我们所面对的最严重的心血管病问题,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再住院率高。从病理生理角度看,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

韩雅玲院士: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进展

分享:

韩雅玲院士: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进展

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全球致死及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 21世纪初,随着对ACS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蓬勃发展,以CURE、CREDO等关键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为肇始[2, 3],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似乎一直朝着更...

张健教授:心力衰竭的全程管理

分享:

张健教授:心力衰竭的全程管理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最后一城,预后极差。尽管当前医疗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心衰的预后,但其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目前心衰患者仍有17%~27%在出院后30天内再住院,50%在6个月内再住院[1,2],5年病死率超过50%,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马长生教授: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的处理

分享:

马长生教授: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的处理

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为1%~4%,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如何让罹患心脏疾病的女性顺利度过妊娠期和产褥期,保证母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是心血管医生和产科医生共同面临的临床课题。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推出了新版的《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管理...

董建增教授: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展

分享:

董建增教授: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心律学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既有精细至基因层面对心律失常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尝试,也有宏观上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对临床问题进行探索的循证研究;既有前沿的移动医疗设备用于心律失常筛查和诊断,也有最新的设备和技术用于心律失常消融和起搏治疗。本文在心律学研...

王继光教授:高血压诊断标准及降压目标值的争议

分享:

王继光教授:高血压诊断标准及降压目标值的争议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从收缩压/舒张压(systolic/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BP/DBP)140/90 mmHg降至130/80 mmHg[1],这一重大改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热烈讨论。事实上,新版美国指南中高血压诊断阈值的变化主要基于流...

张健教授:心力衰竭标记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分享:

张健教授:心力衰竭标记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心血管疾病仍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尽管半个多世纪以来心衰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死亡率仍然很高,心衰的诊治仍面临巨大挑战。心衰标记物不仅有利于对心衰发病机制进行深入了解,还...

张健教授:心力衰竭标记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分享:

张健教授:心力衰竭标记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心血管疾病仍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尽管半个多世纪以来心衰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死亡率仍然很高,心衰的诊治仍面临巨大挑战。心衰标记物不仅有利于对心衰发病机制进行深入了解,还...

马长生教授:中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对策

分享:

马长生教授:中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对策

心房颤动(房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心血管疾病。房颤和冠心病有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因此临床实践中两种疾病常常共存。全球注册研究GARFIELD研究中国亚组数据显示,我国32.4%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共73篇文章/共8页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