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事关研究选题、成果署名…《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发布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23年12月27日    点击数:    5星

对于很多临床医生来说,科研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我国,包括医疗领域科研在内的科研,不时就会被曝出诸如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数据、重复发表、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图片使用混乱等乱象。

21日,由科技部监督司编制的《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简称《指引》)正式发布,提出了开展负责任研究应普遍遵循的科学道德准则和学术研究规范。

《指引》主要内容

《指引》从研究选题与实施、数据管理、成果署名、同行评议、伦理审查、监督管理等11个方面,对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提出要求。

《指引》指出,研究选题应坚持“四个面向”,突出问题导向,符合科技伦理要求与科技安全规定,避免简单重复或低水平研究,避免脱离实际或盲目追求热点,不得开展法律法规禁止的研究。

《指引》要求,研究数据的采集、记录应确保完整、准确、可追溯,处理、保存和使用应符合专业规范和管理规定。参考借鉴他人观点或研究成果,应实事求是、力求准确,并以恰当方式标明来源。对成果无实质学术贡献的不得署名。参与同行评议时应客观、公正、严谨,严格遵守评议工作纪律。作为导师和研究团队负责人的,应加强对学生和研究团队成员的指导和监督。

针对备受关注的成果发布问题,《指引》强调,公布突破性研究成果和重大研究进展应经所在科研单位同意。未经科学验证或同行评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不得向公众传播;不得将已发表的论文或其中的数据、图片等再次发表,不得将多篇已发表论文各取一部分拼凑出“新成果”后发表;不得基于同一研究内容撰写不同作者署名的成果;第一完成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有责任保证所有署名者均同意发表并认可最终成果。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对负责任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指引》从研究实施、数据管理、成果署名与发表、文献引用等方面对如何依规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出了具体指引,同时提出不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申报材料,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参考文献等,明确划出了具体边界。

医疗人才评价体系正逐步转变 科研造假不可取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想要晋升职称,学历、论文、科研都是关键点。因此,也滋生出诸多乱象。

我国医学论文存在造假问题已被关注许久。早在2017年4月,因涉嫌造假,107篇中国学者论文被撤稿,引发广泛关注。因论文作者大部分是临床医生,除了批评当事人学术不端令人痛心之外,国内医生评价晋升体系也引发热议,“会看病的不如会写论文的”引发许多医疗从业人员反思。

2021年,三部委发文,明确规定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博士学位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职称评审实行业绩成果代表制度,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论文、卫生标准、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

目前医疗的人才评价体系正在逐步转变,一些三甲医院也正在尝试“破五唯”,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多渠道晋升给了医护新方向。

此外,针对社会关注的科研领域各种科研不端行为,近年来各部门不断加强调查和处罚力度,对于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给予通报。

科研造假不可取,包括临床医生在内的广大科研人员,还需开展负责任研究。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参考资料:
科技部监督司发布《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
https://www.most.gov.cn/kjbgz/202312/t20231221_189240.html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