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专家观点>> 泌尿>>正文内容
泌尿

李林教授:慢性尿酸性肾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

来源:    时间:2024年07月06日    点击数:    5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改变,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并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血尿酸升高除可引起痛风之外,也可导致急慢性肾脏损伤;另一方面,肾脏疾病影响尿酸的排泄,发生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后者又可导致/加重肾脏疾病。目前,高尿酸血症已证实是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尿酸盐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为420μmol/L,超过此值可引起尿酸盐结晶在组织中析出。因此,高尿酸血症指血尿酸水平>420μmol/L(7mg/dl)。由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盐沉积在肾脏造成的慢性肾脏病称为慢性尿酸性肾病。

【发病机制】

血尿酸长期超过饱和浓度,尿酸盐晶体可直接黏附、沉积于肾小管等部位,当趋化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释放致炎症因子(如IL-1β、IL-6等)以及金属蛋白酶9、水解酶等,引起肾脏的炎症损伤;同时高尿酸可激活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损伤内皮细胞,引起肾小球高压力、慢性炎症反应、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患者常存在长期高尿酸血症,甚至反复痛风发作。肾脏早期表现为肾小管功能障碍,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等,长时间则出现肾功能受损。尿酸升高水平与肾功能损伤程度可不匹配,晚期慢性尿酸盐肾病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慢性肾衰竭。

【辅助检查】

尿常规常表现为尿蛋白阴性或微量,低比重尿等;早期肾功能正常时,尿酸排泄分数增加;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出现肾功能受损表现。如行肾穿刺活检可发现肾实质尿酸盐结晶沉积,周围见白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及纤维化。

【诊断】

长期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肾小管功能障碍,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等,提示存在慢性尿酸盐肾病可能。明确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肾脏损伤的慢性肾脏病。确诊需要肾活检证实肾组织中有尿酸盐结晶沉积。

【治疗】

慢性尿酸性肾病治疗原则是将血尿酸维持在适当水平,阻断或减少对肾脏的损害,保护肾功能。疾病进展至慢性肾脏病G2期及以上或尿酸性肾石症患者血尿酸超过480μmol/L即开始降尿酸治疗,治疗目标值<360μmol/L。如合并严重痛风(如痛风石、慢性关节炎、痛风频繁发作)患者应更严格控制血尿酸水平,治疗目标值<300μmol/L,但不建议降至180μmol/L以下。

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宣教及生活方式干预。非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者根据肝肾功能等开始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类。

1.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别嘌醇和非布司他,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合成。别嘌醇成人初始剂量50~100mg/d,每2~5周测血尿酸水平1次,未达标患者每次可递增50~100mg,最大剂量600mg/d。肾功能不全患者起始剂量每日不超过1.5mg/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3~4期患者推荐剂量为50~100mg/d;G5期患者禁用。别嘌醇可引起皮肤变态反应及肝肾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发生致死性剥脱性皮炎等超敏反应综合征,推荐用药前检测HLA-B*5801基因,阳性者禁用;非布司他:初始剂量20~40mg/d,2~5周后血尿酸不达标者,逐渐加量,最大剂量80mg/d。因其主要通过肝脏清除,在肾功能不全和肾移植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轻中度肾功能不全(G1~3期)患者无须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G4~5期)患者慎用。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害、恶心、皮疹等。

2.促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通过抑制肾小管尿酸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苯溴马隆成人起始剂量25~50mg/d,2~5周后根据血尿酸水平调整剂量至75~100mg/d,早餐后服用;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异常或肾移植患者,eGFR 20~60ml/(min·1.73m2)患者推荐50mg/d;eGFR<20ml/(min·1.73m2)或尿酸性肾石症患者禁用。服用时须碱化尿液,将尿液pH值调整至6.2~6.9,心肾功能正常者维持尿量2000ml以上。不良反应有胃肠不适、腹泻、皮疹和肝功能损害等。

知识来源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作者:李林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病科
专家简介
李林,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中国女医师协会肾脏病及血液净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肾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秘书、中国生理学会肾脏生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科专科分会青年委员、国际肾脏病协会荣誉学者、会员。医疗专长:长期从事肾脏病基础及临床工作,擅长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病的诊疗、急慢性肾衰竭的替代治疗,尤其在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肾病、遗传性肾病的诊疗以及腹膜透析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荣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研究工作。参编著作:在KI、AJKD、FASEBJ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16部,申请/获得专利7项。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