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暴力伤医频发,黑色10月何时能止?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3年10月28日    点击数:    5星

什么是医院暴力?只有医务工作者被杀才是医院暴力吗?显然不是。针对医务工作者的施暴者可能是醉汉、流氓,也可能是突然情绪失控的一般患者。2013年的10月,暴力伤医事件频发,使人震惊。而事实上,见诸媒体的医院暴力仅仅是冰山一角。那么,每年我国究竟有多少医院暴力事件发生呢?暴力伤医何时才能停止?

10月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

10月17日,上海曙光医院一名22岁的重症患者叶某病重身亡。患者家属情绪激动,打砸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对医务人员拉扯打骂,要求其向死者下跪。

10月2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主任遭患者家属殴打,角膜被打伤,肾挫伤血尿。

10月21日,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发生一起惨案,患者梁某持刀刺中医生6刀后跳楼身亡。

10月22日,南宁120急救医生急救出诊,医生因人手不够,想请患者家属帮忙将病人抬下楼,被患者家属拒绝,并遭家属拳打并持刀威胁。急救医生被诊断为脑震荡,司机右大腿皮肤软组织挫擦伤。

2013年10月25日上午,浙江温岭第一人民医院三名医生在门诊为病人看病过程中被一名持刀男子捅伤。其中,医院五官科主任王某被丧心病狂的暴徒持刀直剌心脏,不幸逝世。另外2名被捅伤的医生还在积极抢救中。

如何看待医院暴力?

一条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06年我国内地就发生了9831起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事件,打伤医务人员5519人,医院财产损失超过两亿元。另外,恶性医患冲突仍在逐年上升,并从传统的急诊、儿科等医院暴力多发科室向一些普通科室蔓延。

  

每当医院暴力事件发生后,总少不了反思,希望能够找出原因、症结以对症下药,减少医院暴力给广大医务工作者带来的巨大的身心伤害。那么,肆虐的医院暴力事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一,偶发和必然之争。

面对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前卫生部医管司副司长孙阳认为,“从总体上看,医患关系和谐是主流,偶尔会出现纠纷和冲突。”但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余可宜看来,“最大的误区是将医院暴力事件视为偶发现象,不从早期进行干预。实际上,医务人员在职业中受到暴力威胁是一种经常现象,而且是可预防的。”

二,医患矛盾之体制根源。

排除暴力伤医事件中的偶然因素,无论专家学者、大众媒体,还是医生群体, 关于医院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的反思都有着一个共识,就是医患矛盾激化的根源在于落后的医疗卫生体制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医疗投入GDP占比严重偏低,以药养医,公立医院公益性不足,医疗机构规划不科学,医疗市场开放程度低,社会保障覆盖的广度和厚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激化医患矛盾、滋生医院暴力的温床。患者遭遇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医生高强度、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光明收入,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伤害。在医疗市场中,医生、患者、投资者等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不满意。

此外,还有一种争论,一方认为医患矛盾激化导致的医院暴力是源于一些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差、责任心差、技术水平和医德水平低等;另一方则认为一些患者错误的认识和不合理的要求导致的较差的诊疗心理状态和态度是医院暴力事件发生的“种子”。

余可宜医生则认为,医疗暴力事件频发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在处理医疗问题时存在“有法不依”。对此医疗主管部门责任最大,医院、社会以及媒体等也都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

一位网友则认为,“医生是有编制的,是体制的末端。医闹看似医闹,实则是发泄对体制、对社会的不满。医生是代人受过。这个口不是不能堵,而是堵上了,气出不来了,积累起来,能量太大。”

医院暴力事件频繁发生,让整个社会,特别是医疗行业人员迫切期待加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以改变现状。

如何应对医院暴力?

  

据了解,医院暴力目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亚洲的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印度,还是美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医院暴力都普遍存在,并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而就目前来说,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种医疗卫生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都不能够有效地杜绝医院暴力的发生。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寄希望于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也必须对医院暴力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有清醒的认识和心理准备。那么,我们是不是就选择坦然接受呢?当然不是。

在缓解医患关系、减少医院暴力、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降低医院暴力对医务工作者的伤害方面,其实有很多工作何以去做。毕竟已经到了不得不行动的时候。

首先,维护医师权益,医院责无旁贷。

在美国有着相对完善的医务人员安全保障体系。2004年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OSHA)颁布了第一版《医疗和社会服务工作者防止工作场所暴力指南》。该指南就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避免和防范暴力侵入提出了几项具体规定:要求医院配置完备的自我防范设施,如医疗场所必须安装报警钮,配备手持报警器、移动通讯步话机等有效的报警系统;医院大门必须装备金属探测器,以避免有人持凶器入内;必须装备24小时监控系统;设置紧急员工避险房间,保证治疗区有备用出口;家具布置和治疗区陈设应避免妨碍员工脱困,避免设置容易刺激暴力或被利用来行凶的物品。

不仅如此,美国的医院普遍有严格的门禁制度,病患家属很难进入治疗区和住院区,进入者都要签到并佩戴通行证。医院还须将那些有暴力记录的患者和家属列入“限制”名单,并发放给护士站和访客签到处。医院有权了解患者的日常行为是否有暴力或攻击倾向。

而目前国内医院在保护医务工作者方面还处于思想启蒙阶段,政府相关部门和不少医院管理者似乎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相关部门和医院在保护医务工作者人身安全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血雨腥风的现实迫切地要求必须急行军!

当然,除了安全保障方面之外,对医务工作者医患沟通的培训也较为必要,要尽可能地减少医患冲突的诱因。也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缓解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压力。

其次,采取“医院暴力零容忍”。

据了解,在英国NHS作为医务人员最大的雇主,面对医院暴力采取的是“零容忍”的态度:“我们需要他们感到有价值和被赞赏。即使在困难时刻,他们也会为你们尽最大努力,所以请给他们尊重和尊严。不容忍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不希望他们受到任何形式、任何途径的语言辱骂、威胁、攻击。”

在新浪微博上,一些医生自发呼吁能够成立“医院暴力零容忍”的社会组织,倡导医院暴力零容忍运动。

零容忍首先是一种态度,医务人员有正当权利,扞卫自身尊严,而医院作为雇主,有义务扞卫员工人身安全。其次,社会公众支持“医院暴力零容忍”的前提是医务人员尽心、尽力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两者是一种平等、对等关系。

护士“天堂小鱼”表示,对医院的基本诉求,就是支持“暴力零容忍”: 首先病人请持有效证件:(身份证、户口本,驾照等)。 其次,制定“零暴力公约”,并在门诊,病房等公共场合张贴。制定明确的入院病人手册,规范入院病人制度。第三,对于有暴力行为的病人及家属,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医院有保护员工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随着“可预期”的医院暴力的发生,这场医疗界人士发起的“医院暴力零容忍”运动的影响将持续扩散。

再次,呼吁尊重和相信法律。

据了解,在中国香港,鲜有医院暴力事件发生。对此,一位香港儿科医生表示,在香港大家比较相信法律。如果在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医患纠纷没能解决,会交法院审判,双方一般都很认可判决结果。

而在国内,许多医患纠纷升级为暴力事件的原因在于患者或其家属不相信法律,认为医疗事故鉴定不够客观,法院可能偏袒医院或医生。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和医院一般会花钱息事宁人的惯例,助长了医闹的气焰,也使得许多普通的医患纠纷升级为暴力伤医事件。

因此,呼吁社会尊重和相信法律。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将有助于医患纠纷控制在非暴力范围内,降低医院暴力的发生率。

最后,呼唤尊医文化。

据我国《医师法》明确规定:全社会都应尊重医师。然而在医院暴力频繁发生的今日,被尊重已经成为了医务工作者的一种奢望。

据美国行医的王明涛医生介绍,美国则有着良好的尊医文化:大多数病人上午来看病都洗过澡、头发、含着口香糖,稍喷香水;检查双足时,如有脚汗、女性汗毛没去会说对不起;周末上医院探视病人穿戴整齐,尤如节日、上教堂,非裔、犹太裔尤其多见;看医生时,犹如进音乐厅,关手机。

当然尊重是相互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病人如对待自己家人一样。信任与尊重是双方慢慢赢得的,也是有前提的。医患有互相选择的自由。” 王明涛医生如是说。

重建尊医文化,让医生与患者回归到相互信任与尊重的状态,虽然看上去遥不可及,却是我国医患曾经的和未来的关系状态。尊医文化的重建,需要整个社会的合力,政府、医院、医生、患者、媒体……一个都不能少。

暴力伤医频发生会打击行业信心。针对近期发生的暴力伤医,有关部门应依法严惩伤人者、扰乱治安者,为包括医生在内的受害人伸张正义。修复医患关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与理解。但愿暴力伤医不再发生!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