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救人的“冲动”让他坚守ICU 30年 每日与死亡博弈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9年01月30日    点击数:    5星

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而言,每一天都在与死神博弈,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号楼5楼的重症医学科,是一个领先国内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国内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国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中大医院副院长、“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重症医学科主任邱海波教授。

今年54岁的邱海波常说:“重症患者就像是徘徊在悬崖边上,重症医学科是他们最后的希望。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坚持等来了奇迹 救回心脏停跳10天女子

2017年7月,盐城一名年轻女子暴发病毒性心肌炎,心脏停跳10天,腹腔、子宫大出血,生命以“秒”计算。邱海波还是第一次遇到病情如此严重的患者。

患者从盐城转入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时,靠“人工心脏”和药物治疗进行生命支持。医护团队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盼望着她停跳的心脏再次搏动,但患者心脏一直处于“停机”状态……

此外,转院当天,患者一度血压维持不住,发生失血性休克,相关检查发现肝脏出血,腹腔内被大量血液充满,出血量约5000毫升。为了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医护团队顶住压力,腹腔镜下清理腹腔积血,切除出血的肝叶。几天之后,患者肝左叶又出现多处出血,再次手术成功止血。

入院第三天,患者突发子宫大出血,前后出血量达700多毫升,医生再一次进行手术,止血成功。此时,患者的心脏仍然不见动静,邱海波带着医护人员24小时密切监护。

一点点的坚持终于等来了奇迹,终于在第10天,患者心脏有了微弱的跳动……时隔一年多,再次回忆起这次救治,邱海波也很感慨:“我记得患者在出院的时候说,自己真的没想到能恢复得这么好。原来大家都觉得救不回来的病人,我们救回来了。”

救人的“冲动”让他坚守ICU 30年

其实,刚参加工作时,邱海波是一名内科大夫。为什么会“转行”?邱海波说:“1988年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要组建江苏省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要把全院的重症病人聚集在一起。我听了后,觉得这是一个有‘血性’的科,医生遇到重症病人时,会从内心产生很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救治。”

千锤百炼 精益求精

邱海波教授对自己、对学生、对年轻医生都要求极高近乎苛刻,对研究工作也是一丝不苟。

不管事务多么繁忙,邱海波都要亲自查看每个实验的原始数据、考证实验结果、修改学生准备发表的学术论文。都说邱海波打造的团队是铁骑,培养的学生是精英,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2015年5月,邱海波突发急性胰腺炎,边输液边召集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修改答辩论文,尽管身体虚弱,他的声音依旧有力,眼神依旧坚毅,要求依旧严格。每一个研究开始之前,他都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国际相关学术动态,反复推敲实验计划、论证实验的可行性。他重视科研与临床的结合,认为对临床无意义的研究就如同没有灵魂,不应为此浪费医疗和社会资源。被“苛求”的时间长了,学生们也自然地体会到其中的益处。

在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上,邱海波要求尤为严厉。每次制定治疗方案之前,他都力求对患者病情有精准的把握,任何对患者无益的干预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操作都要完全依照流程,为的是确保治疗方案的实施万无一失。

守护生命 不敢懈怠

“常常面对可能已经到达生命最后一刻的患者,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精湛的医术是行医的根本,医生的水平决定了患者能走到哪一步,所以做一个有能力治病的医生至关重要。在医院里,虽然重症患者只是比例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对医生的要求却是最高的——他们需要有全面的知识、快速的反应、仁爱的情怀。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带来了无尽的动力。”在邱海波看来,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责任所在。

在玉树抗震救灾时,一位30多岁的重症患者出现高热、休克和肾脏功能衰竭,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很可能性命难保。邱海波亲自上阵,为病人进行床边血液滤过治疗,生命垂危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不料三天后,患者病情再度恶化,邱海波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紧急抢救,坚持守候在病人床边,及时调整救治方案,历时两周后终于把病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邱海波感慨:“每次抢救的成功都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褒奖,也是我们ICU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最大的欣慰。”

邱海波说,对于ICU医生来说,从来没有8小时工作制,常常是24小时。即使回到家,也要随时待命。30年来,大家总能一大早就看到邱海波精神奕奕的出现在病房查看患者病情,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了会诊重症患者,他经常连三餐都顾不上吃。外出会诊完毕,患者转危为安,不论多晚他总是搭乘最早的班机回来,为的是病房里依旧需要他的重症病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没有辜负重症患者的生命重托,而辛劳也化作银丝,爬上了鬓角。

和病人生死之交 做有温度的好医生

当国家发生突发事件时,邱海波总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一次次赶赴现场参与救援。他先后参与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8.2”昆山爆炸事故和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工作,并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他认为,作为重症医学科医生,除了要不停地努力学习探索,创新重症抢救技术,还必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找到患者的痛点,去救治、安慰、鼓励他们,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临床医生一定要把时间多花在病房里、多花在患者身上,一方面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沟通,了解患者病情究竟处在哪个阶段,给出最适宜的治疗方案,一方面要努力鼓励患者,告诉他还需要度过多少艰难的时光,让他觉得医生时刻都在关心他。他始终要求自己,不仅要做一名技术高手,更要有人文情怀,成为有温度的好医生。

近年来,邱海波教授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医德标兵、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奖、江苏省“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全国卫生系统以及中组部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等殊荣。

邱海波感慨地说:“有些病人再见面时,我已经忘了他的模样,但只要病人跟我说‘邱医生,你救过我’,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和褒奖。”

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是无数次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