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五官>>正文内容
五官

羟氯喹的视网膜毒性检测技术

来源:    时间:2014年12月01日    点击数:    5星

2014年10月,发表于《Ophathalmology》的一篇文章对羟氯喹视网膜毒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临床检测与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进行了比较。视网膜厚度光学断层扫描和10-2 VFMD自动化视野测试是客观监测确定的羟氯喹毒性的方法,与视网膜电图检测功效相当,可以视网膜电图检测的替代。

目的:羟氯喹视网膜毒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临床检测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测的比较。

设计:前瞻性、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受试者:57例目前或曾经使用羟氯喹治疗超过5年的患者。

方法:对患者的具体病史、扩张眼科检查、彩色眼底成像、眼底自发荧光(FAF)成像、谱域(SD)光学断层扫描(OCT)、自动化视野检查(10-2视野平均偏差,VFMD)和mfERG检查进行评估。使用mfERG测量参数作为黄金标准,将受试者分为2组:受羟氯喹影响而引发视网膜毒性的患者组,以及不受影响的患者组。

主要测量指标:评估了各种成像和心理物理变量与受影响组与不受影响组的关系。

结果:基于mfERG 标准,57例受试者(91.2%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5.7±10.4岁,平均羟氯喹治疗时间为15.0±7.5年)被分为受影响组(n = 19)和不受影响组(n = 38)。两组之间的平均年龄和羟氯喹治疗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与不受影响组相比,受影响组中,所有9个斑点子域的平均OCT视网膜厚度测量均较低(<40μm)(所有比较P<0.01)。在受影响组中,平均VFMD低11 dB(P<0.0001)。给2组的视网膜毒性临床特征指标进行评分,使用彩色眼底成像监测出的受影响和不受影响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68.4%和0.0%,使用FAF成像监测出的百分比分别为73.3% 和 9.1%,根据SD-OCT感光椭球带中心凹损失得分,监测出的比例分别为84.2%和0.0%。使用多项式模型,OCT内侧环状视网膜厚度测量指标和Humphrey10-2被视为与羟氯喹存在最显著相关的变量,这与mfERG检测的发现一致。

结论:视网膜厚度光学断层扫描和10-2 VFMD自动化视野测试是客观监测确定的羟氯喹毒性的方法,且显示出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其功效与视网膜电图相当,可以作为合适的替代。

(选题审校:李潇潇 编辑:吴星)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羟氯喹在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其视网膜毒性通常表现为牛眼样黄斑变性,即黄斑水肿、萎缩,异常色素沉着[轻度色素小点出现“牛眼(bull's-eye)”外观],中心凹反射消失,在暴露于明亮光线(光应激试验)之后黄斑恢复时间增加,在黄斑、黄斑旁及周围视网膜区对红光的视网膜阈提高。其他眼底改变包括视神经乳头苍白和萎缩,视网膜小动脉变细,视网膜周围细颗粒状色素紊乱以及晚期出现凸出型脉络膜。因此对于使用羟氯喹的高危人群(大剂量、长期治疗、肝肾功能不全、肥胖、视网膜疾病史),需定期检测其视网膜功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