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心血管>>正文内容
心血管

女17岁,未婚,学生,诊断为心肌病终末期

来源:    时间:2016年06月29日    点击数:    5星

患者,女性,17岁,未婚,学生。诊断为心肌病终末期。

一、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

(一)入院时

1.诊疗情况

入院后查体:精神差、面色暗红、口唇发绀、心界明显增大,心音低钝。心率80次/分,肝大肋下5cm。体重42.5kg。

专科资料:患者因在1年前体育运动过程中突发心跳、呼吸骤停,于当地医院经心肺复苏成功后,仍出现反复发作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行ICD置入术。术后仍有反复头晕心悸发作,并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ICD放电多次。入院时,心电图示:房性期前收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无发作性ST-T波改变。扩张性心肌病,左室73mm,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左室收缩功能减弱,EF 17%,FS 8%;左心室心尖附壁血栓,大小34 mm×21mm。心功能Ⅳ级。患者母亲因心脏病去世。

思维提示

1.心脏病终末期患者因长期受疾病的折磨,会出现焦虑、担忧、害怕,对疾病的预后无信心等心理表现。同时患者母亲因同样疾病去世,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患者及家属都担心心脏移植能否成功。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是手术前重要工作之一。

2.心脏移植术前准备与其他心外科手术不同,要求更高,必须有完善的实验室检查。成立专医专护小组。准备无菌室及隔离病房,备好移植后所需物品、仪器等。

3.心脏病终末期胃肠淤血,患者食欲缺乏,营养不良。加强营养是提高心功能的重要手段。

4.患者ICD置入术后,现仍有心律失常发作。ICD具有识别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自动除颤功能。按要求随访,检查ICD的性能。

2.护理评估

患者少言、呆坐、唉声叹气;进食少,仍有头昏心悸不适;血浆蛋白50g/L。

3.护理思维与实施方案

(1)焦虑:与长期疾病折磨,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1)护理目标:患者能够描述自己的焦虑和应对模式。

2)护理措施:患者心理压力大,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所患的疾病,使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充满信心。

A.入院时护士主动热情接待,用体贴、温和的语气询问病情,进行每一项操作前均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释。在不影响患者治疗情况下安排好患者生活节奏,如:听音乐、看电视、玩游戏、看书等。

B.安排入住单人病房,鼓励家属探视,以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告知家属探视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精神状态,多谈使患者心情愉快的事情,不谈不愉快的事情。

C.护士经常深入病房,亲切和患者交谈了解其心态的变化。介绍国内、外同类手术成功的例子,使其充分认识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最佳手段。

(2)有术后感染的危险:与异体心脏植入,管道侵入,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1)护理目标:护理单元空气培养达标,符合心脏移植要求,物品、仪器到位。患者能理解隔离的重要性,学会有效咳嗽。

2)护理措施:完善实验室检查,成立专医专护小组。准备无菌室及隔离病房,备好移植后所需物品、仪器等。指导呼吸功能锻炼。

A.完成实验室检查及术前准备,认真留取血标本如HLA(组织相容抗原)、PRA(血清淋巴细胞毒抗体活性试验)、CMV(巨细胞病毒)抗体、HSV(疱疹病毒)抗体以及肝炎病毒抗体、弓形体病毒抗体等。

B.护理单元的准备:美国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要求监护房间具有正压气流系统,有高效空气过滤装置,滤过0.09μm的微粒可达99.9%。若医院监护房间无此设备,室内的地面、墙壁、窗户、玻璃、柜面、病床等,可用高效消毒液擦拭,再用2%过氧乙酸熏蒸BID,连续4天。使用空气净化器,室温保持在22~24℃,空调滤网每周洗两次。病房每天紫外线灯照射3次,每次1小时,紫外线灯管用75%乙醇擦拭。

C.物品、仪器的准备:患者穿的衣服、用的被套、枕套、尿布、约束带、小毛巾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物品均需无菌消毒。进入室内的仪器,必须擦拭消毒后方可进入。进入室内的消耗物品、办公用物亦作消毒。

D.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心脏移植术的医学知识,术后住移植监护室,说明监护室有关控制感染的管理要求,树立无菌观念,为术后配合治疗和护理奠定基础。

E.术前训练深呼吸运动、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每天3次,每次5分钟,并练习床上大小便,以便术后尽早拔出尿管,能适应床上大小便。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由疾病引起的胃肠淤血有关。

1)护理目标:改善营养,提高心功能,血浆蛋白提高到60g/L以上。

2)护理措施:鼓励患者进食有营养的食物,增加患者的进食量,促进消化吸收。

A.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餐前不要谈论患者不愉快的事情。

B.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且容易消化的饮食。如:去蛋黄的鸡蛋、脱脂牛奶、鱼、红肉、蔬菜、水果等。必要时增加进食餐数至6餐/天。

C.允许家属送餐,根据患者的喜好,烹饪色香味俱全的餐饮,促进患者的食欲。

D.间断少量输入新鲜血浆及白蛋白,提高血浆蛋白的浓度,使胶体渗透压升高以利间质水肿吸收,同时加强利尿。补充维生素K,使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水平。

(4)有起搏器功能无效的危险:与起搏器受干扰、电池耗竭等有关。

1)护理目标:确保ICD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2)护理措施:如若ICD功能失效,一旦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将危及生命。避免起搏器受到干扰,按时监测ICD,保证其功能正常。

A.告诉患者起搏器设定的基础频率,教会患者数脉搏,并记录下来,如出现明显高于或低于起搏器所设定的频率(60次/分)或不齐,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B.告知患者,某些类型的电能或磁能会干扰起搏器正常工作,要远离这些设施,如大型电器设备、磁铁、磁共振等。家用电器正常使用不会干扰起搏器。

C.定时全面检查起搏器所设定各项参数是否安全、合理、有效,包括频率、输出电压、脉宽、阻抗感知灵敏度、房室间期、心室心房不应期、电池电量及预期使用期限等。

(二)住院过程中

1.诊疗情况

患者转心外科病房70天后,在气管插管低体温体外循环下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时间156分钟,心脏自动复跳。术后回ICU监护,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患者窦性心律75次/分,血压89/42mmHg,CVP 8cmH2O,SpO299%;血气分析示:K+ 3.1mmol/L。术后32小时拔出气管插管,40小时因痰多呼吸困难,查血气:pH 7.152,HCO3-28.7kPa,PCO248mmHg、PO268mmHg,BE 5.0mmol/L;再次气管插管,56小时成功拔出气管插管。62小时拔出胃管。74小时拔出桡动脉穿刺管、尿管。拔出心包、纵隔引流管。第4天下床活动。采用吗替麦考酚酸酯(骁悉)、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抗排斥。采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1g静脉点滴,每12小时1次抗感染。36天转出ICU。

思维提示

1.移植心脏因缺血再灌注、去神经、手术创伤、心肌保护不良及心肺转流的影响,术后早期心电、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脏移植术因体外循环及术后心功能不全和免疫抑制的应用都可能造成肾功能损害。予呼吸机支持呼吸,加强心电监测、血流动力学、肾功能的监测,可以了解循环灌注情况、心脏泵血功能及心脏负荷变化,以指导治疗和护理。

2.感染并发症是接受心脏移植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感染引起的死亡占移植后死亡率的25%。术后半年内为发生感染的高危时期,术后常见的感染为肺部感染。术后感染重在预防,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感染,密切全面地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感染进行监测。

3.术后排斥反应是受心者对移植心脏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心脏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在30%以上,急性排斥反应是由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多发生在术后数天至2周,80%~90%出现于移植后1个月内,是临床护理观察的重点。可引起严重心肌损害及广泛坏死。

2.护理评估

患者有出现心动过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心排、急性右心衰竭、肾衰、潜在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症状和体征。

3.护理思维与实施方案

(1)心排血量下降、心律、血流动力学紊乱:与移植心脏去神经化、心肌收缩力下降、电解质紊乱、出血等有关。

1)护理目标: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安全,观察生命体征改变的影响因素,并给予处理。

2)护理措施:患者心率75次/分,血压89/42mmHg,K+ 3.1mmol/L,拔管后痰多、呼吸困难,二次插管。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准确监测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电解质的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创造条件,尽早拔管。

A.血流动力学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是判断循环血量及心功能的依据。术后常规放置动脉测压管及漂浮导管,持续监测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术后前12小时内每30分钟观察记录HR、BP、SaO2、CO、CVP、PAWP各1次,若有变化及时记录,并报告医师及时进行处理。心率维持在90~110次/分,收缩压维持在13.3~15.96kPa,左心房压力<1.33kPa,肺动脉楔压<2.66kPa,CVP维持在6~12cmH2O,在监护过程中注意保持各测压管通畅。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量、基本输液速度、尿量、引流量,术后早期需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和扩张血管药物支持心功能,均应使用微量泵,应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给予正确浓度、速度,并密切观察疗效,应注意保持管道通畅,更换药物时应动作敏捷,严禁在用药管道上静推药物。心包、纵隔引流液的量及性质是术后早期出血的主要观察指标,需经常挤捏引流管,注意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尿量的变化,预防心脏压塞的发生,当胸腔引流量>200ml/h且持续3小时,及时报告医师并及时处理。若患者出现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怒张、低血压或血压不稳定、尿量减少、末梢灌注不良等应警惕急性右心衰竭的发生。

B.心电监护:术后持续心电监护,12导联心电图每天或隔日描记1次,主要监测ST-T变化,了解心肌供血状态和监测心律失常的发现,移植后的心脏失去神经支配,早期心率很不稳定,常出现心动过缓,对阿托品不敏感,用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在90~110次/分。

C.呼吸系统护理:术后呼吸支持是保证循环功能稳定的前提,患者进入监护室后,立即将气管插管与预先调好的呼吸机连接,使用容量控制方式,给予较高氧浓度80%~100%,潮气量10~15ml/kg,呼吸频率10~15次/分,返室后15分钟作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适呼吸机参数,以后每4~6小时复查血气分析1次,辅助呼吸期间,按需且定时进行有效吸痰,听诊肺呼吸音(每小时1次)。当患者神志清楚,血流动力学稳定,自主呼吸有力,引流液不多,血气分析正常时,即拔出气管插管,床旁备气管插管箱,作好再次插管的准备。患者拔管后4小时呼吸困难,听诊双肺痰鸣音、咳嗽无力,查血气:pH 7.152,HCO3-28.7kPa,PCO248mmHg,PO268mmHg,BE 5.0mmol/L;予床边紧急气管插管。56小时成功拔出气管插管。二次插管拔管后予面罩湿化氧气药雾治疗,每4小时1次,加强体疗,协助患者叩背排痰,鼓励患者作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每天摄胸部X线片了解肺部情况,有无气胸、肺不张等,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D.肾功能的监测和维护:维持满意的尿量是心脏移植术后至关重要的,每小时记录尿量1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性质,一般尿量每小时1ml/kg,如尿量减少,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术后一般12~24小时测1次BUN、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每周测一次,如疑有尿路感染应作尿培养;患者清醒后力求尽早拔出尿管,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导尿管应固定妥当,防止打折、脱出、梗阻等延误病情的判断。

E.追踪化验指标:Hb>110g/L,HCT 25%~35%,血清钾浓度维持在4~5mmol/L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监测血糖。患者返室后出现低血钾,予KCl 2g/50ml浓度以25ml/h微量泵泵入,1小时后复查血钾正常。

(2)有感染的危险:患者术前多呈衰竭状态、营养状态差、抵抗力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长期免疫抑制治疗,使患者抵抗力降低,也易产生感染;也与术后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术后隔离程度以及居住环境等密切相关。

1)护理目标: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

2)护理措施

A.准备监护隔离单人间,空气层流净化病房,控制室温22~24℃,湿度50%~60%。用0.1%含氯消毒剂擦拭所有房间内设备。

B.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后快速手消毒应用。严格隔离期间,任何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或滞留,进入者应先洗双手,穿戴隔离衣帽,换鞋,戴口罩入室。

C.杜绝感染机会。患者术后机体各种侵入性导管多,护理采取主要措施:①每天更换输液管及压力延长管及三通开关;②左心房插管在24小时内拔出,本组病例因低心排延迟至76小时后拔出;③深静脉穿刺管敷料每天更换;④心包、胸腔引流管48小时拔出;⑤尿管在72小时内拔出;⑥呼吸机湿化器每8小时更换蒸馏水1次,呼吸机管道24小时更换;⑦气管插管24~48小时拔出,本病例56小时成功拔出气管插管分别作细菌培养,结果无细菌生长。

D.预防肺部感染:规范无菌操作吸痰流程,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给予胸部物理治疗、雾化吸入、保持口腔清洁。

E.合理用药,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诱发感染。定期抽血查血药浓度,调整用药剂量。每天早晨作好血、尿、便、痰、分泌物、咽拭子的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最有效剂量的敏感抗生素,防止二重感染,并监测肝肾功能。

(3)排斥反应:与植入异体心脏有关。

1)护理目标: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作好监测,及时发现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

2)护理措施:按时使用免疫抑制剂,监测临床表现。

A.免疫抑制剂应用:术前2小时首次静推巴利昔单抗20mg配5ml注射用水,20mg于移植术后4天给予,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早期急性器官排斥,体外循环机器转流前甲强龙500mg静推,转流后加入500mg防止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3天开始监测血药浓度。拔出胃管后口服环孢素(CsA)+吗替麦考酚酸酯(骁悉,MMF)+甲泼尼龙(MP)的联合用药。CsA 0.7mg/kg,静脉滴注,12小时后为口服2mg/kg,12小时MMF 3mg/d,MP 125mg,每8小时1次,3次;ATG 2.5mg/kg,一次性静脉给药。

B.观察措施:①用药准时准量,查对制度强化,同时对药物的耐毒反应进行观察;②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强调个性化。患者在术后第25天出现四肢发冷,脉搏细速,心率快,140次/分左右,血压下降至84/45mmHg,心电图QRS波电压明显下降,发热、心律失常,胸片显示心影增大、肺水多等表现,患者主诉憋气、精神状态差,食欲差,遵医嘱用甲泼尼龙1000mg/d连续3天静脉输入。冲击治疗过程中,患者精神状况良好、血压波动不明显、定时监测血糖变化,冲击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C.监测排异反应发生:以超声心动组织多普勒及心肌内心电图结合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可以监测98%以上的排异反应的发生。每天作两次心肌内心电图,进行测量时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安静、平卧10分钟,配合好医师检查。超声心动组织多普勒检查全部采取床旁检查,检查前向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积极配合,检查后切口需严格消毒、更换敷料,及时告知患者检查结果,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行心内膜活检时,隔离病房应彻底消毒,患者返回病房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经常听诊心音,注意有无减弱。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红肿,双下肢皮温、颜色有无异常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D.应用CsA时,护士要注意采血时间、采血量必须准确。术后口服CsA后2~3天开始抽血查CsA浓度,术后1周内每天早晨服药前30分钟抽血1次,服药后2小时抽血1次,待血药浓度稳定后,逐渐改为隔日1次到每周1次。根据血药浓度调整CsA用量,监测肝、肾功能。

(三)出院前

1.诊疗情况

经过术后两个多月的精心护理,患者已可出外活动,CsA浓度稳定,体温正常,心功能Ⅱ级。准备出院。

思维提示

1.心脏移植术后需长期服用多种免疫药物,以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免疫抑制剂的服用方法、正确的饮食、血药浓度的监测等,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心脏移植术后由于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抵抗力明显降低,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作好预防感染的工作非常重要。出院后患者及家属掌握预防感染的知识以及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对预防术后院外感染尤为重要。

2.护理评估

患者年纪轻,入院前在读高中,接受能力强。家庭经济良好,有专人陪护。

3.护理思维与实施方案

(1)缺乏服用免疫抑制剂的相关知识:与未受医学教育有关。

1)护理目标: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维持稳态CsA血药浓度,能讲出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按时复查,掌握正确饮食。

2)护理措施

A.向患者及家属指导正确的服药方法与时间,反复强调术后必须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的目的及重要性,避免因漏服或少服而发生排斥反应。

B.认识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sA)+吗替麦考酚酸酯(骁悉,MMF)+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三联用药。

C.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注意事项。CsA:口服后在消化道吸收是不完全和易变的。服药后1小时后如有呕吐,应重复原剂量定期的药物,保证药物的有效吸收。每天定时服药,服药前不要打开胶囊包装。CsA治疗的早期会出现高血压。注意监测血压的变化,遵医嘱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使用CsA者约1/3有肾毒性,每天观察尿量并记录。MMF:主要会引起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白细胞减少,应定期查血常规,及时调整药量,防止继发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会引起满月脸、视力模糊、体重增加、胃肠溃疡等。突然停药可出现停药后综合征,在服药过程中应该严格按医嘱服药,切不可自行停药。

D.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监测:监测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调整药物的剂量。检查时间为服药第1个月每周1次,第2个月每两周1次,第3个月每月1次,以后每3个月1次。

E.饮食指导: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加速蛋白质的分解,易引起营养不良,故应进食高蛋白食物:如鸡蛋奶制品、鱼等优质蛋白质。大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引起高血糖,甚至药物性糖尿病,因此应限制单糖、双糖制品的摄入,如:蜂蜜、糖块等。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但不宜食葡萄柚,因其可提升药物的血药浓度。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可引起骨质疏松,可遵医嘱服用补钙药物,平时食用骨头汤、海产品等补钙。

(2)缺乏预防感染的相关知识:与未受医学教育有关。

1)护理目标:认知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家居环境符合要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行为。

2)护理措施

A.认识感染:移植术后2~5个月,主要感染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球菌感染、真菌感染。细菌感染在术后3~28天是最常见的,而术后30~90天真菌肺炎球菌感染最常见。肺是心脏移植后最常见的感染部位,随之是血、尿、胃肠道和胸骨,虽然胸骨感染仅占7%,但伴有25%的死亡率。

B.定期检查,以便对各种病情早发现、早治疗、早诊断,如身体出现不适时,勿乱服药,就诊时应出具心脏移植病史资料。如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加重或进行性不减退的呼吸困难、咳嗽、有黏液脓痰或无痰、活动时气促加剧,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C.增强体质,注意个人卫生,少到人群密集、空气污浊场所,不与上呼吸道感染的人接触,尽量避免感冒发生,减少发生危险的风险。外出应戴好口罩、手套,以减少感染的机会。避免过度阳光照射。

D.加强个人防护,训练自我察觉有无感染征象,与患者一起评估心脏的危险因素。

E.指导患者学会测量体温、血压、体重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2%过氧乙酸熏蒸房间后才可接患者回家。家中的清洁用具、餐具、日常生活用品也要消毒。每天用紫外线消毒房间两次。

F.术后6~8个月可以上学,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二、护理评价

患者为心肌病终末期,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肌病的有效手段,而心脏移植风险大,费用高。循环功能的维护,监测预防感染、排斥反应是护理的重点和难点。从术前到术后及患者康复出院,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制订护理计划及目标,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术前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我们加强心理护理,安排好作息时间,使患者有信心接受手术。同时为了预防术后感染,准备了监护隔离单元及术后所需物品。为改善患者心功能,给予饮食指导,加强营养。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的剂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予呼吸支持,使患者脱离危险期。术后感染的预防、控制,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排斥反应的观察都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将健康教育融入护士的职责中,把住院期间与出院后的健康指导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患者在出院后能正确服用免疫抑制剂,正确的饮食,掌握观察要点及外出活动的注意事项,采取有效预防感染的措施,复诊时间等。

三、安全提示

1.由于异体心脏的植入,患者可能出现排斥反应,需用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能力的抑制使感染成为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排斥反应是受心者对移植心脏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心脏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在30%以上,分为超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急性排斥反应临床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缺乏、低热、活动能力下降、活动后呼吸困难等;体征有:舒张期奔马律,心音低弱,颈静脉怒张,房性心律失常等心功能不全表现;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可见心脏扩大、心包积液及ST-T改变;血液及免疫学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持续性、进行性增加,T细胞增加。一旦发现上述表现应高度警惕是否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2.免疫抑制剂对自身免疫能力的抑制使感染成为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心脏移植最常感染的部位是肺部感染,是术后6个月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术前监护室准备,术后呼吸道管理,对感染进行动态监测,术后监护室准备环境管理及术后细菌监测方法是预防感染的措施。

3.心脏术后常需高浓度补钾。补钾公式:补钾量(mg)=(45-测得血清钾)×0.3×75×体重(kg)。补钾途径:应首选中心静脉导管输入,经浅静脉补给高浓度钾,患者疼痛无法接受,且易引起较严重的静脉炎。必须用微量注射泵控制补钾速度。每组液体输入时间应超过1小时,否则可使单位时间内输入的钾过多,细胞外钾浓度突然升高,细胞内外钾比例失调,引起心肌传导阻滞,甚至停搏。高浓度补钾需专人监护,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注意“T”波高尖等高钾心电图表现,严密监测血清钾变化,可每输完一组液体后测一次血清钾,以决定下组补钾的浓度。补钾后血清钾上升不明显者,及时报告医师,根据医嘱,在补钾的同时补给硫酸镁1~2g,对提高血清钾有一定帮助。密切观察每小时尿量,每小时尿量应达到0.5~1ml/kg,尿少或肾功能不全者不宜采用,并注意某些药物对血清钾的影响。

四、经验分享

1.心脏移植术后急性右心衰竭的护理有哪些?

术后早期直接因急性右心衰竭致死者高达19%。因此,术后应采取下列预防措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使用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各血流动力学指标,15分钟测量记录1次,稳定后可延长至30分钟或1小时。按医嘱使用小剂量异丙肾上腺素,使心率维持在90~120次/分;多巴酚丁胺以2~5μg/(kg•min)微量注射泵输注维持4~5天,以改善右心功能,使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2cmH2O,平均动脉压>60mmHg(1mmHg≈0.133kPa)、肺毛细血管楔压﹤15mmHg,使用前列腺素E1使肺动脉压控制在(20~30)/8mmHg以内,当前列腺素E1效果不佳时还可给予一氧化氮(NO)气体通过呼吸机吸入,直接作用于肺血管床使其扩张而降低肺动脉压力,从而加强降低肺动脉压力的效果。术后48~72小时内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尽量减少容量负荷。用大剂量呋塞米利尿,观察并记录每小时尿量。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衡。右心衰竭严重且药物不能控制者还可以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装置支持治疗。

2.如何作好术后监护室的环境管理?

术后移植病房空气采用紫外线灯加空气净化器对空气进行消毒净化,完全达到并超过空气细菌学监测菌落数小于5CFU/cm3的指标。工作人员入监护室前洗手,更换无菌工作衣,换上消毒鞋子,戴口罩、帽子,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及感染者入室。进入隔离室内护士尽量不外出,取物品时由后勤护士传递。尽量减少进出监护室的次数,接触患者前洗手、戴手套。每天两次消毒各种物体表面,减少污物、垃圾在室内停留时间,尽量做到物品只出不入,室内严禁存放花卉植物。口腔护理每天3次,朵贝液漱口每天3次。

来源:《ICU临床护理思维与实践》
作者:成守珍
参编:高明榕 卢桂芳 宁卓慧 成守珍 李黎明
页码:152-162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