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心血管>>正文内容
心血管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囊袋破溃前行修补及起搏器胸大肌下深埋

来源:    时间:2017年03月22日    点击数:    5星

患者,男,55岁,因“心脏再同步起搏器植入后16月、起搏器囊袋变薄4个月”于2012年10月15日入院。

患者出现活动后气短6年,于本院明确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后2011年6月10日于本院植入心脏再同步三腔永久起搏器,术后心衰症状改善,起搏器参数正常,术区愈合正常后出院。术后1年,患者出现左胸壁囊袋术区边缘发红,无发热,无压痛,自行服用头孢菌素7天,自觉改善,未诊治,但局部皮肤逐渐变薄来诊。入院时查体:体温正常,囊袋左下方边缘皮肤变薄,颜色暗红,无肿痛(见文后彩图3-1-2A)。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正常,心电图示双心室起搏,心脏超声各瓣膜及电极未见赘生物,起搏器参数正常。临床诊断起搏器囊袋物理性损伤近破溃。入院后予以囊袋修补及起搏器胸大肌下深埋术。手术前应用头孢唑啉钠1.0g静滴,具体手术过程如下:消毒铺单局麻后,在原起搏器囊袋左下方近破溃处抽出淡黄色液体约1ml,送检行细菌涂片及培养。在原起搏器切口下方1.0cm向左右延伸做一长约10cm的切口,逐层分离至原囊袋层,暴露并取出原起搏器,再仔细将三根电极与皮下组织分离,将起搏器及相连的三根部分导丝浸入医用碘附中消毒30分钟,同时在原起搏器囊袋下方皮肤近破溃处做一1.0cm切口,沿此切口反复使用过氧化氢及Ⅲ型安尔碘进行原囊袋冲洗,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原囊袋。在切口下方的肌肉层分离一新肌肉下囊袋,将消毒后的原起搏器及电极放入新囊袋后逐层缝合囊袋,在原囊袋下方切口处留置引流条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层,酒精纱布消毒后局部加压无菌包扎24小时。术后抗生素应用48小时,规律换药。术中抽出的囊袋内积液涂片及培养均为阴性,血培养阴性,术后第10天拆线出院(见文后彩图3-1-2B)。目前术后随访3年,术区愈合良好(见文后彩图3-1-2C),起搏器参数正常。

点评:

起搏器囊袋破溃是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之一,国内报道发生率为2.1%~10.0%。常见原因为囊袋感染、起搏器囊袋腐蚀及过敏反应。发生机制主要包括:①局部皮肤损伤;②局部感染;③全身因素影响局部血供;④起搏器安置部位影响皮肤血供:直接埋于皮下组织(尤其消瘦、营养状态或全身情况较差的老年人)影响皮肤血运;囊袋过于偏外侧;肢体活动时带动起搏器不断与局部组织摩擦可造成皮肤坏死等。囊袋完全破溃合并感染的病例报道较多,本例患者特点为囊袋局部皮肤变薄,囊袋未破溃,无局部及全身感染征象,本中心近4年随访过程中发现3例类似病例,皮肤变薄部位均为囊袋外下象项,考虑与囊袋制作过小、偏外、皮肤张力大导致局部皮肤组织物理性损伤相关。近年起搏器公司已研发生理性流线型起搏器,以减少起搏器边缘对皮肤挤压。本中心体会从医生操作角度早期预防是防治囊袋破溃的关键:①囊袋大小适中厚度合适,避免囊袋过于偏外侧,消瘦者植入胸大肌深面;②严格无菌操作;③术中止血彻底;④针对起搏器更换患者,若囊袋皮肤紧绷、植入位置过浅或靠外/下移过多,因考虑废用原囊袋,在原囊袋深面放置新起搏器。

病例借鉴:①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要加强术区随访,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针对此类囊袋皮肤变薄未破裂,无明显局部及全身感染征象的患者,采用囊袋清创起搏器深埋是可行的治疗方法;③预防囊袋破溃关键是囊袋制作的部位、大小、深度及术中无菌操作。

来源:《规避陷阱:心血管疾病介入并发症防治攻略》
作者:韩雅玲 王祖禄 朱鲜阳
参编:丁世芳 王冬梅 王守力 王效增 王海昌
页码:500-501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