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心血管>>正文内容
心血管

摒弃冠心病一元论 结合病史鉴别肥厚型心肌病类型

来源:    时间:2017年08月17日    点击数:    5星

老年男性,因反复心悸、气短加重入院,有高血压病史,且两年前因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住院。超声心动图改变符合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且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最终诊断为伴高血压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本例中需要摒弃先入为主的想法,不能简单用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一元论解释患者症状,需注意鉴别肥厚型心肌病是原发性还是伴高血压的。

病例摘要

男性,73岁,因“反复心悸、气短2年,再发1个月,加重5天”收入心内科。

现病史

患者2年前于劳累后出现心悸、气短,伴全身乏力,持续约5分钟,伴头晕、全身大汗,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咯血,无胸痛、放射痛,自服 “速效救心丸”数粒后可缓解。就诊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狭窄30%,回旋支 (11~13段)狭窄30%,远血流端TIMI 3级。诊断为“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给予扩张血管、利尿、营养心肌等治疗。1个月前,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程度、频率、持续时间较前加重。5天前出现端坐呼吸、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夜间不能平卧,遂到当地医院就诊,具体治疗不详。1天前症状再发,心电图示Ⅱ、Ⅲ、a VF导联ST段抬高0.2~0.3m V,怀疑急性心肌梗死,建议转入上级医院治疗,我院门诊以 “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收入我科。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6年,血压最高达150/100mm Hg,血压控制良好。否认糖尿病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6℃,脉搏6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89/55mm 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神志清,查体合作。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0.5cm。未触及细震颤,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率60次/分,律不齐,二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 (室早),电轴不偏,Ⅱ、Ⅲ、a VF导联病理性Q波,ST段抬高0.2~0.3m V,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三位X线片:心影普遍增大,主动脉结突出、钙化,两肺未见活动性病变,左膈顶胸膜粘连。颈部血管超声:双侧颈总动脉多发粥样斑块形成。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ECT):心肌显影清晰,左心室扩大,放射性核素分布不均匀,下后壁、后侧壁可见大范围局限性核素稀疏缺损区,前侧壁核素分布稀疏。头颅CT: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

初步诊断

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Ⅳ级,客观评定D。②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诊疗经过

入院常规行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壁节段性室壁变薄、运动减低 (下壁中段至心尖段,后壁基底段至中段),符合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超声改变;整个左心室壁明显非均匀性增厚、回声增强,最厚处位于前室间隔中下段厚度约25mm,前室间隔中段厚度19mm、基底段厚度18mm,后间隔中段厚度24mm、基底段厚度17mm、心尖段厚度13mm,增厚室壁回声粗糙,呈斑点样改变,心肌纹理排列紊乱,运动幅度正常;双心房、左心室增大伴少量主动脉瓣反流;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轻度减低,左心室顺应功能减低,右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心包积液 (少量),下腔静脉增宽、压力增高,心动过缓,符合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双心室受累)超声改变(图3-1)。

上级医生查房后认为:患者为老年男性,以胸闷就诊,体格检查示心界向左下扩大、二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Ⅱ、Ⅲ、a VF导联ST段抬高,结合超声心动图阳性发现,目前考虑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对于患者入院后晨起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经追问病史发现既往有室速发作,考虑为心肌病所致。但老年患者,心电图呈ST段改变,仍应排除冠状动脉缺血所致,故拟次日行冠状动脉造影联合左心室造影进一步明确心血管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所见:左前降支6~7段狭窄30%;左回旋支13段狭窄30%;右冠状动脉1~2段狭窄30%,3段狭窄40%。左心室造影: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前壁增厚,左心室射血分数35%,左心室心尖部至流出道无压差。

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扩管、利尿、营养心肌、补液支持等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反复出现胸闷、气短,急查心电图显示室速,给予胺碘酮150mg稀释后静注,约30分钟后恢复为窦性心律,症状缓解。上级医师查房后指示:结合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左心室造影结果,患者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明确。入院后患者反复出现室速,每次发作均需药物终止,同时存在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考虑与肥厚型心肌病有关。追问患者曾有晕厥病史,故符合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可考虑置入ICD治疗。家属经充分考虑后,同意置入双腔ICD,手术成功,患者症状消失、精神好转。

出院诊断

①高血压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室速,心功能Ⅱ级,客观评定D。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③高血压病 (2级,极高危)。④颈动脉粥样硬化。⑤腔隙性脑梗死。

图3-1 入院超声心动图 A:整个前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增厚(最厚处达2.5cm),心肌回声增强;B:左心室下壁变薄,余左心室壁基底段均明显增厚;C:后间隔明显向两侧增厚(最厚处达2.4cm),心肌回声增强;D:左心室后壁运动幅度明显减低,增厚率明显减低;E:双平面Simpson法显示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轻度减低,左心室下壁中段至部分心尖段室壁变薄、三层结构消失,僵硬不动,室壁增厚率消失

病例思考

1.能否用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一元论解释患者全部问题?

该患者为老年男性,反复心悸、气短2年,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反复发作持续性室速,临床医生自然首诊考虑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然而,尚有一些疑点不能完全解释,如心电图虽显示下壁导联病理性Q波形成、ST段抬高,但ST段抬高呈持续固定不变而无动态演变特征,应警示临床医生并非典型冠心病、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征象,除非已形成室壁瘤,但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均未发现室壁瘤。后者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坏死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而该患者一部分为坏死心肌、一部分为异常肥厚的心肌,所以该患者临床表现无法简单用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一元论解释。

2.本例患者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还是伴高血压的肥厚型心肌病?

本例患者的临床特点:①老年男性;②明确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150/ 100mm Hg,平时血压控制良好;③无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④近3年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壁肥厚发展迅速,室间隔厚度从15mm(2年前)、17mm(1年前)直至25mm(入院时),向两侧增厚且增厚明显不均匀,伴右心室壁轻度增厚,增厚心肌回声增强。这些表现与临床多发于中青年的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有所不同,故应考虑伴高血压的肥厚型心肌病。

该病由Topol于1985年首次报道,为一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严重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左心室内径缩小、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数增加、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等特点,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表现、治疗方法极其类似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和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首次被命名为 “老年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其后,Karam称其为 “伴高血压的肥厚型心肌病”。

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呈三种特征性表现:①向心性肥厚:以对称性多见,左心室不大,肥厚心肌为均匀低回声,一般厚度不超过15mm,可与肥厚型心肌病鉴别。②不对称性肥厚:约见于5%患者,以室间隔为著,可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后壁增厚或正常,与肥厚型心肌病鉴别要点为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比大于1.3,但一般小于1.5。此类型以老年女性多见,常伴心脏瓣膜退行性改变。③离心型肥大:由于长期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进行性心肌肥大,伴心脏前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内径扩大;此类型与肥厚型心肌病后期经超声心动图难以鉴别,必须结合临床,有高血压病史方可诊断。

3.在心室下后壁心肌坏死归因于冠状动脉病变还是心肌病?

患者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下壁中段至部分心尖段明显变薄、僵硬不动、室壁三层结构消失,心脏ECT显示局部核素无摄取,提示心肌坏死;左心室后壁基底段至中段虽然仍增厚,但运动幅度、室壁增厚率明显减低,左心室造影发现后壁僵硬不动。这两个区域恰是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应考虑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由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坏死多为灶状坏死,难以解释相应心肌受累表现。至于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右冠状动脉狭窄仅为30%,可能原因在于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所致,不完全取决于斑块大小和斑块阻塞程度。所以,即使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也不能排除冠心病。

该患者为老年男性,有高血压病史,多发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而且存在下后壁心肌梗死,冠心病诊断基本明确。当然,超声心动图结论中的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欠确切,实际上患者在两年前即已出现左心室下后壁运动异常。本次发病并非因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应归咎于心律失常,即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速。

病例启示

对于显而易见的临床情况,临床医生和超声心动图医生不能轻易满足现状,而要善于发现疑点并锲而不舍地探查真相,找出疾病本质与致病真凶。另外,询问病史一定要认真、全面,而且详尽查阅既往超声心动图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尽量规避误诊、漏诊隐患。

参考文献
1.Topol EJ,Traill TA,Fortuin NJ.Hypertens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of the elderly.N Engl J Med,1985,312:277-283

2.Karam R,Lever HM,Healy BP.Hypertens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or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with hypertension a study of 78 patients.J Am Coll Cardiol,1989,13580-13458
 

 

来源:《超声心动图与临床决策:疑难病例解析》
作者:朱天刚
参编:丁茜 权欣 王欣 丁文虹 马为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