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其他科室>>正文内容
其他科室

利奈唑胺的血小板减少作用及人群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4年09月03日    点击数:    5星

2014年9月,在线发表在《Int J Antimicrob Agents》的一篇文章对利奈唑胺的血小板减少作用及人群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

利奈唑胺疗效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指数是在24小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24)/ 最小抑菌浓度MIC≥100的比例。利奈唑胺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症。

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PD的阈值,最大限度地减少利奈唑胺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并进行群体PK分析来识别出影响利奈唑胺药代动力学的因素。群体PK分析表明,肌酐清除率(CLCR)显著影响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药物清除的平均参数估计值(CL; L/h)=0.0258 × CLCr + 2.03。

AUC24和波谷血浆浓度(Cmin)[AUC24 = 18.2 × Cmin + 134.4]之间发现显著的相关性(r=0.970)。AUC24=200的Cmin值(假设MIC = 2μg/mL)约为3.6μg/mL。针对安全性,Cmin是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减少症的显著预测因子,其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利奈唑胺诱导血小板减少的阈值为8.2μg/mL。Kaplan -Meier曲线显示自开始治疗至血小板减少症发展的中位时间为15天。

因此,Cmin目标范围为3.6-8.2μg/mL。不同程度肾功能患者所要达到的应用以下公式计算的目标Cmin基于以下结果:初始每日剂量(mg/d)= CL × AUC24 = (0.0258 × CLCr + 2.03) × (18.2 × Cmin + 134.4)。为了达到目标浓度,该推荐初始剂量和随后的剂量调整应该避免不良事件,从而能够使基于利奈唑胺的治疗继续进行。

 

(选题审校:XXX 编辑:刘爱菊)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