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消化>>正文内容
消化

慢性丙肝患者利巴韦林血浆和细胞内浓度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5年04月16日    点击数:    5星

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2015年4月发表在《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的一项美国研究,开发了慢性丙肝患者利巴韦林血浆和细胞内浓度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

利巴韦林——一种鸟苷类似物,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几十年来,利巴韦林已成为丙肝病毒(HCV)感染治疗的基本组成,但关于此药临床药理学的理解非常有限。此外,它与大剂量限制性毒性、溶血性贫血相关。利巴韦林通过宿主酶经过细胞内磷酸化作用,变为利巴韦林单磷酸(RMP)、利巴韦林二磷酸(RDP)和利巴韦林三磷酸(RTP)。细胞内构成与体外抗病毒和毒性作用相关,但这些磷酸化部分的动力学并未在活体中完全得以阐明。我们开发了一个模型,表现利巴韦林的血浆药代动力学,以及红细胞(无核)中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核)中细胞内磷酰化动力学之间的差异。

一个带一级吸收的时间-独立二室模型很好地描述了血浆数据。针对RMP的单室模型描述了细胞磷酸化动力学,和血浆浓度影响的形成率以及一级降解率。

用RMP,RDP和RTP快速到达平衡。伴随特拉匹韦使用、肌苷三磷酸酶基因、肌酐清除率、体重和性别是显著的协变量。血浆中终末利巴韦林半衰期和细胞中磷酸化合成代谢产物接近224 h。我们未发现时间-依赖动力学的证据。

这些数据为揭示利巴韦林和确定的最佳剂量的浓度效应的关联,以及此药用于联合新型直接作用HCV药物的持续时间提供了基础。

(选题审校:周俊文 编辑:丁好奇)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