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消化>>正文内容
消化

头孢吡肟治疗产AmpC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分析

来源:    时间:2010年10月13日    点击数:    5星

2003年9月,发表于Clin Infect Dis的一项研究对头孢吡肟治疗产AmpC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头孢吡肟或可成为产AmpCβ-内酰胺酶细菌引发的侵袭性感染的一种理性治疗选择。

背景:产AmpCβ-内酰胺酶细菌与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诱导耐药使治疗方案变得复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被视为最佳治疗药物。然而,头孢吡肟的作用仍不明确。

目的:对产AmpCβ-内酰胺酶细菌引发的侵袭性感染患者,使用头孢吡肟与美罗培南临床结局的比较。

方法:使用头孢替坦-硼酸硬盘测试和头孢替坦唑西林Etest法,评估2010年~2011年1月培养出肠杆菌属、沙雷菌属或柠檬酸杆菌的住院患者的血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或腹腔内液体,以确定产AmpCβ-内酰胺酶的细菌。对于超能产AmpCβ-内酰胺酶(通过这两种方法,阳性)细菌的患者,比较其使用头孢吡肟或美罗培南的临床结局。为了使治疗选择偏倚最小化,在回归分析前,进行1:1最邻倾向得分匹配。

结果:在39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中,96(24%)例患者确诊为产AmpC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两组间,使用头孢吡肟与美罗培南治疗的产AmpCβ-内酰胺酶阳性细菌感染患者的倾向得分匹配生成良好平衡患者对,30日死亡率(优势比,0.63;95% 置信区间[CI],0.23~2.11;P=0.36)或感染后住院时间(相对风险,0.96;95% CI,0.79~1.26;P=0.56)无差异。

结论:头孢吡肟或可成为产AmpCβ-内酰胺酶细菌引发的侵袭性感染的一种理性治疗选择。

(选题审校: 栾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本文由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