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皮肤性病>>正文内容
皮肤性病

高中生右侧小腿结节、斑块伴瘙痒 母亲和外祖母有相同病史

来源:    时间:2022年01月29日    点击数:    5星

患者,男性,17岁,学生,右侧小腿结节、斑块伴痒1年余。组织病理:表皮基底层裂隙,真皮内可见粟丘疹,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少数嗜酸性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底膜带IgG(-)、IgM(-)、IgA(-)、C3(-);既往体健,其母和外祖母有相同病史。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7岁,学生,主因右侧小腿丘疹、斑块伴痒1年余。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的于右侧小腿伸侧出现丘疹,伴瘙痒,日渐增多,就诊当地医院,以神经性皮炎予以氯雷他定止痒,外用激素类药膏,疗效欠佳,皮疹增多,增大。半年前出现趾甲肥厚,萎缩,变形,无自觉症状。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体健,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家族中外祖母和母亲有相同病史。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小腿密集分布的黄豆至花生米大小的丘疹和结节,质硬,部分融合成斑块,以伸侧为主(图1)。右足第一、五趾甲肥厚、变形,远端缺失。对侧无皮疹。

图1 右小腿密集分布的黄豆至花生米大小的丘疹和结节,质硬,部分融合成斑块,以伸侧为主。右足第一、五趾甲肥厚、变形,远端缺失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未见明显异常。

组织病理:

表皮基底层裂隙,真皮内可见粟丘疹,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少数嗜酸性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底膜带IgG(-)、IgM(-)、IgA(-)、C3(-)(图2,图3)。

图2 表皮基底层裂隙,真皮内可见粟丘疹,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少数嗜酸性细胞浸润(HE染色×40)

图3 真皮内典型的粟丘疹(HE染色×100)

诊断: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P)。

治疗:

口服维生素E,院内中药制剂-天疱疮颗粒,溃破处雷夫奴尔溶液湿敷,0.1%他克莫司外用。

2.讨论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是一组遗传性皮肤病的总称,特点是皮肤黏膜起大疱。根据超微结构显示组织分裂的准确位置,EB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单纯型EB(epidermolysis bullosa simplex,EBS);交界型EB(junctional epidermolysis bullosa,JEB);营养不良型EB(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和Kindler综合征(Kindler syndrome)。DEB:裂隙发生在致密板下锚丝纤维水平,是Ⅶ型胶原异常所致;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DEBP)是DEB的一种少见临床亚型。本病多为显性遗传,少数隐形遗传和不明确的遗传方式。患者出生后不久受到轻微外伤或摩擦后在四肢伸侧发生大疱性损害,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和粟丘疹,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成年后四肢伸侧表现为痒疹样结节或苔鲜样斑块及条索样改变,极难发现水疱。患者也可以出生后无任何临床表现,逐渐于双胫前缓慢出现痒疹样改变,伴有轻度的甲营养不良性改变;少数患者可在成年后才出现典型的DEBP皮损而无任何其他DEB的临床表现;极少数DEBP患者还可以在典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出现白色丘疹样皮疹。手足甲板可有不同程度受累,一种表现为甲板高度角化增厚另一种为甲板部分萎缩或全部吸收,部分患者两种表现同时存在。无黏膜和毛发改变,一般发育正常。也有老年才发病者。在临床上本病比较少见,易误诊为获得性瘙痒性皮肤病,如结节性痒疹、肥厚性扁平苔癣、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人工皮炎等,确诊需要皮肤活检,特异性组织病理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下水疱,真皮内可见表皮样囊肿。

目前本病没有特效疗法,多为对症处理,有报到用沙利度胺改善本病的瘙痒。本例患者无DEB的临床表型,成年后才出现痒疹样的皮疹。予以维生素E、天疱疮颗粒口服,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疗效佳。

(徐海燕)

点评

1.报道了成年后才发病的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病例,临床罕见,极易误诊。皮疹损害为四肢伸侧黄豆至花生米大小的丘疹和结节,质硬,部分融合成斑块,伴有甲改变。

2.病理为表皮基底层裂隙。

3.提示临床对于类似病例——青少年无诱因的丘疹、结节,剧烈瘙痒。记得追问家族史,考虑有无遗传性疾病得可能,再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诊断。

4.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防止继发感染。


来源:《皮肤科疑难病例解析》
作者:张理涛 张峻岭
页码:232-234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