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皮肤性病>>正文内容
皮肤性病

32岁男子发热伴呼吸困难 入院后背部出现多个环形紫色红斑

来源:    时间:2022年10月27日    点击数:    5星

32岁男性,感冒后,出现发热,同时伴咳嗽、咳痰。自服螺旋霉素及感冒药对症治疗,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好转,但发热不退,体温最高41℃,给予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36.7℃,2~3小时后体温再次上升,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具体用药及用量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且觉乏力,血常规提示伴有贫血。入院前2天出现呼吸困难,平卧加重。血培养及骨髓培养无细菌生长,遂以“肺部感染”入笔者医院,入院后背部出现多个环形紫色红斑。该患者怎么了?如何治疗?


患者男性,32岁,于2013年2月5日入院。

一、主诉

发热2周伴呼吸困难2天。

二、病史询问

(一)初步诊断思路及问诊目的

患者为年轻男性,以发热为首发主要症状,后出现呼吸困难,故考虑将感染性疾病放在首位,尤其呼吸系统感染。因此,问诊目的主要围绕感染性疾病导致发热的诱因(原因)、发病时主要症状及特点、伴随症状,是否曾抗感染治疗及效果如何等问题展开,并兼顾重要鉴别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寻找符合感染性疾病的依据。

(二)问诊主要内容及目的

1.发病前是否有受凉、感冒或醉酒史?
下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患者常有一定的诱发因素;醉酒后的误吸可导致吸入性肺炎。

2.刚发病时是否测了体温?体温最高多少度?具体热型?是否用了治疗感冒的药物?明确发病时是未发烧还是温度不高未引起注意,抑或体温受到了解热镇痛药物的影响。

3.入院前是否应用了抗生素?什么药?效果如何?
通过了解院外抗感染治疗的情况来考虑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分析药物的疗效与进一步诊断的关系,选择是否合理等问题。

4.既往有何种疾病,是否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
某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可能是在隐袭性发病过程中急性加重,如肺结核。还要询问呼吸困难发作诱因,是否平卧加重或夜间因呼吸困难憋醒等的表现,以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

5.何种职业?
诸多呼吸系统疾病与职业相关,既有急性或亚急性发病者(如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亦可表现为隐袭起病(矽肺等)。

(三)问诊结果及临床分析

患者为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相关的体力劳动。既往身体健康,无呼吸系统疾病。约两周前感冒后,出现发热,同时伴咳嗽、咳痰,当时无呼吸困难,未介意。自服螺旋霉素及感冒药对症治疗,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好转,但发热不退,体温最高41℃,给予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36.7℃,2~3小时后体温再次上升,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具体用药及用量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且觉乏力,血常规提示伴有贫血。近2天出现呼吸困难,平卧加重。血培养及骨髓培养无细菌生长,遂以“肺部感染”入我科。

【临床分析】
通过问诊可明确,患者既往无呼吸系统疾病,本次发病前曾感冒过,病初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同时伴咳嗽、咳痰,无呼吸困难,未介意。自服螺旋霉素及抗感冒药,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好转,但发热不退,体温最高41℃,给予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36.7℃,2~3小时后体温再次上升,符合感染性疾病“肺炎”的特点,应在体格检查时重点注意肺部听诊是否存在啰音,并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寻找感染的证据。呼吸困难主要除考虑是肺炎的伴随症状外,不能排除心源性。

评价:患者“病初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无明显咳嗽、咳痰”,而后“发热不退,体温最高41℃,给予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36.7℃,2~3小时后体温再次上升”。本来这个病例除了发热2周,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和之前用药这些与诊断相关的重要信息外,对“发热”的伴随症状如皮疹,应该在问诊时“刨根问底”,但却被病史采集者忽视了,对诊断思路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信息未能在初次病史采集时获取到,从而导致了临床思维的偏离。

三、体格检查

(一)重点检查内容和目的

考虑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系统地、全面地检查同时,应重点注意准确测量体温和肺部体征,尤其是啰音。同时,为除外心源性呼吸困难,对心脏大小,是否有心脏杂音和奔马律及啰音是否分布在双肺底等亦应格外注意。

(二)体格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体温38.5℃,呼吸28次/分,脉搏112次/分,血压90/70mmHg。神志清楚,呼吸急促,急性病容。口唇发绀,气管居中,无三凹征。胸廓对称,双侧呼吸运动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音纯,律齐,未闻及奔马律和各瓣膜区杂音。腹部、四肢、神经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临床分析】
体格检查结果不符合呼吸道感染,与问诊后初步考虑呼吸系统感染的思路不相吻合。体温38.5℃,呼吸困难,平卧加重,但是心脏查体未见异常,又不支持心源性疾病,需要行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明确是否为心源性疾病。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部位、病原学,并判断病情,并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评价:病史中患者有“呼吸困难”,而此时的体检“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这一症状与体征不符的信息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因为前面病史采集时漏掉了重要信息,从而不能将其正确地联系在一起。
四、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一)初步检查内容及目的

1.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进一步证实感染性疾病。
2.血清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病毒抗体、结核菌素试验、TB-SPOT试验、布氏杆菌凝集试验、G试验、GM试验检查:明确病原。
3.痰菌涂片、痰菌培养、血培养、骨髓培养:明确病原。
4.动脉血气分析:评价病情。
5.胸部影像学:协助明确诊断并了解病变部位和范围。
6.检测肝功、肾功、离子、血糖、心肌酶。
心脏超声及肝、胆、胰、脾、肾超声进一步明确是否合并其他脏器的感染及损害。

(二)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检查结果】
1.血常规(2013年2月4日):白细胞计数2.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2.0%,淋巴细胞百分比17.3%,单核细胞百分比70.0%,中性粒细胞计数0.30×109/L,红细胞计数2.47×1012/L,血红蛋白含量84g/L,血小板计数178.0×109/L。
2.骨髓穿刺结果提示(2013年2月7日):①粒细胞系: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3.5%,形态:大部分细胞胞浆中颗粒粗大或有空泡,可见巨分叶核及双核粒细胞、部分细胞缺颗粒;②红细胞系:增生减低,形态:以中晚幼红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③淋巴细胞无明显增减;④全片找到巨核细胞254个,可见单圆核、多圆核、淋巴样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小堆;⑤血片见白细胞总数减低,粒细胞核左移,胞体大小不一,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血小板散在、小堆。
3.C-反应蛋白、血沉:正常范围。
4.痰菌涂片、痰菌培养、血培养、骨髓培养:阴性。
5.动脉血气分析(吸氧后):pH 7.44,PaO2 80mmHg,PaCO2 33mmHg。
6.胸部影像学:

当地医院胸部CT:
2013年1月25日示:右肺下叶小结节影。
2013年2月2日示:两肺纹理增强,两肺见多发片状及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右肺明显,气管及主支气管通畅,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两侧胸腔未见明显积液,双侧胸膜走形不规整。

我院胸部CT检查示(2013年2月7日)(图1 A肺窗,B纵隔窗):两肺见多发片状及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右肺明显,气管及主支气管通畅,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两侧胸腔可见少量积液,双侧胸膜走形不规整。

图1

【临床分析】
重要的特点:①发热,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单核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红系下降;②胸部影像学示两肺见多发片状及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右肺为著;③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而二氧化碳分压不高,符合Ⅰ型呼吸衰竭。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当时考虑感染性疾病——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但目前病原学尚不明确。患者发病以来曾自用过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头孢菌素等药,考虑可能因未能覆盖病原体,故未能奏效。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和累及双肺多叶浸润影明显相关,说明炎症已影响到气体交换,因此患者自觉呼吸困难,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是否合并心力衰竭。进一步的处理应是立即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控制感染和间接证明感染的病原体。

贫血和粒细胞减少,单核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从骨髓片来看,不除外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可能原因考虑为以下几种:1.溶血性贫血,但尿无改变,进行Coombs试验鉴别其可能性; 2.潜在性失血;3.粒细胞绝对下降,不排除病毒感染导致的重症肺炎,给予抗病毒治疗;4.发热且粒细胞减少,侵袭性真菌感染;5.多发性骨髓瘤:骨关节肌肉疼,需检测蛋白电泳和M蛋白排除。血培养和骨髓培养均阴性,无肺部基础疾病改变,无下肢水肿,呼吸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心肌酶未见异常。支原体及衣原体抗体均阴性,痰液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军团菌尿抗原阴性。治疗上以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为主,给予多巴胺升压,静脉给予血浆及白蛋白,必要时强心利尿,同时给予营养心肌的药物。但是我们能否将血液科疾病与呼吸科疾病用一元论解释?

五、治疗方案及理由

【方案】
(2013年2月5日)莫西沙星0.4g,每日1次,静脉滴注;患者有感染性休克,血压偏低,同时给予多巴胺180mg,泵注升压;患者白蛋白减少,静脉给予血浆及白蛋白;心功能不全,必要时强心利尿,同时给予营养心肌的药物。

【理由】

CAP最主要的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属、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以及军团菌等,后三者为非典型病原体。本患者为年轻人,既往无肺部疾病,因此肠杆菌科和葡萄糖非发酵菌(绿脓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的可能性不大。莫西沙星属“呼吸喹诺酮”,对CAP的主要病原体均有效,包括非典型病原体。该药在肺部的血药浓度很高,是CAP的经验性治疗首选药物。该患者肺部炎症进展快,抗细菌、真菌治疗效果不好,不能除外病毒、不典型病原体感染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治疗上使用莫西沙星可同时兼顾G+和G-、厌氧菌、非典型病原体,因此选用莫西沙星比较合适。该患者曾用过大量抗生素均未见明显疗效,也不能排除以上药物难以覆盖的其他少见病原菌的感染,如布氏杆菌、毛曲霉菌、新型隐球菌以及病毒感染的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

六、治疗效果及临床分析

(一)治疗效果

莫西沙星应用3天,体温仍反复升高,血压降至70/36mmHg,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符合感染性休克及重症肺炎。给予加用泼尼松每日80mg治疗,以改善患者频繁体温升高症状及减轻感染性休克。

莫西沙星与激素联合治疗5天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但呼吸困难无明显改善,并出现血压下降,需要用多巴胺维持。

除此之外又出现了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此间实验检查结果:①心肌损伤标志物(2013年2日11 日):肌钙蛋白0.36ng/ml。心肌酶学:肌酸激酶54U/L,肌酸激酶同工酶37.6U/L,乳酸脱氢酶460U/L,α-羟丁酸脱氢酶290U/L。B型钠尿肽(BNP)1119.0pg/ml。②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4.3%,淋巴细胞百分比9.6%,单核细胞百分比75.3%,中性粒细胞计数0.40×109/L,淋巴细胞计数0.3×109/L,单核细胞计数2.3×109/L,红细胞计数2.65×1012/L,血红蛋白含量90g/L,血小板计数116.0×109/L。③心脏超声示(2013年2月6日):左室略增大,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左室射血分数37%。白细胞数低,需要隔日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维持治疗。

痰菌培养:未生长细菌。复查胸部CT(2013年2月16日)示:两肺纹理增多,两肺见多发斑片状及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右肺明显,部分呈实变影,右肺门略增大,气管及主支气管通畅,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两侧胸腔可见弧形液体积液。两侧胸膜欠规整(见图2 A肺窗,B纵隔窗)。复查胸部CT较前片(2013年2月7日)比较,双肺炎症明显吸收,双侧胸腔积液有所吸收,双肺重症肺炎,Ⅰ型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心肌炎、心功能Ⅳ级,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可以成立,但到底是哪种病原体感染的呢?

图2

(二)临床分析

考虑肝功能有改变可能为继发损害,尽量避免用对肝功能损伤药物。同时考虑到激素的副作用及没有明确的应用指征所以停用。5天后停用激素,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8.2℃。复查胸部CT示双肺炎症明显吸收,双侧胸腔积液有所吸收,但为何再次发热呢?因左肺仍有密度增高影,考虑:①不排除新型隐球菌感染导致肺部感染;②不能排除肉芽肿性病变。再次心脏彩超检查(2013-02-25)示左室收缩功能低限,左室射血分数52%。未经任何特殊治疗心脏收缩功能为什么这么快恢复了呢?此时,重新深入询问病史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非常重要。

评价:原本认为CAP的诊断思路是合理的,但经过规范化抗感染治疗的“验证”,CAP的诊断似乎并不合理。原来的诊断思路错了吗?错在哪个环节?临床实践的任何一个环节,如病史采集、查体、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读、治疗效果的评估等都可以影响诊断思路。如果不清楚错误发生在哪个环节,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回到临床诊断的原点——重新询问病史。

七、再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通过再次深入且有针对性地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入院前3天背部曾起过脓疱,请皮肤科会诊,确认是荨麻疹,入院后1周背部再次出现皮疹,开始考虑是长期发热出汗导致皮疹,4天后患者前额及后背部出现多个环形紫色红斑,剧烈疼痛,不让触摸,边缘水肿,直径1~1.5cm。再次请皮肤科会诊并做活检病理检查。
皮肤科病理回报(图3):棘层稍增厚,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尘,皮肤科会诊意见为:Sweet综合征,建议激素治疗。结合患者合并的内脏和血液系统损害病史,进一步检索有关Sweet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了解到Sweet综合征属于罕见病。该患者病情较重,同时合并多器官功能系统衰竭和CMML,补充上述临床资料后,诊断思路变得清晰起来。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检查结果以及较一般CAP治疗的疗效差均提示Sweet综合征的可能性。此病侵犯到真皮层可累及多个器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心脏超声提示的一过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导致射血分数下降相吻合。Sweet综合征是CMML的并发症,与我们骨髓穿刺的结果相吻合,还有胸部CT提示抗感染治疗后仍存在的高密度影,正好与肉芽肿性病变的猜测相吻合,此病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激素效果好。

图3

评价:至此才恍然大悟,这是病史中最重要的信息!本来顺着“皮疹”这条线索,给予典型环形斑处病理检查,结合患者合并CMML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应该捕捉到这一信息,本病例就不至于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查体一定要细,细节决定成败!

八、调整治疗方案及疗效

(一)新方案

泼尼松每日320mg,冲击治疗。

(二)疗效

5天后激素开始减量,治疗一周后,呼吸困难减轻,体温正常,患者一般状态明显好转。治疗一个月后,激素逐渐减至40mg。

【最终诊断】
Sweet综合征、MODS、感染性休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继发性血小板减少、中度贫血。

九、对本病例误诊误治的思考

Sweet综合征,最初由Robot Sweet发现的,其特征性表现为:1.突发的伴有疼痛的红色斑块; 2.病理学的依据为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渗出到真皮层,但无血管炎性疾病的实验室依据;3.对全身激素用药的疗效明显;4.白细胞计数增加。

这种病对于成人来讲,常与用药史相关,其中有过明确的报道的有米诺环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全反式维A酸、复方新诺明和硫唑嘌呤等,因此,有过上述用药史的患者,更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警惕,而该患者患病前使用过螺旋霉素,目前尚未有明确报道,是否相关尚待进一步证实。该病与肺的症状同时出现称作肺Sweet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皮肤的征象与肺部征象伴发出现,肺部的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干咳、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胸部的影像征象表明单侧或是双侧的渗出,同时可有胸腔积液,少数病例通过肺活检证实,组织学检查发现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从肺组织渗出,这些征象在该病都有出现,但是由于患者当时状态较差没能做肺活检进一步证实。

国外文献报道,在临床上Sweet综合征常同时伴有恶性血液病,尤其常见的就是伴发MDS,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较少见,类似本病例报道的合并多器官系统的功能衰竭更是鲜有报导。其他容易合并的疾病还有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免疫缺陷病、无菌性脑膜炎等。在早期征象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样症状,常易被误诊为肺部感染或是原发的血液病,部分患者被长期误诊。因患者并不是在发病初就表现出全部的临床特征,尤其是呼吸道症状先于皮肤症状出现,故保持对本病的警惕性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有急性呼吸道症状同时有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皮肤病的患者,对大量抗生素治疗不敏感,而对激素治疗尤其敏感应首先考虑到该病,并进行相关检查,病理活检是进一步明确该病的重要依据。

(一)查体的重要性

该患者初诊时已有皮肤丘疹,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应汲取教训的是对皮疹的伴随症状未进行深入的、挖掘性的问诊,致使对皮疹的出现没有给予重视,但恰恰这一病史是提示诊断的关键。直到激素撤掉后皮疹再次出现,并逐渐表现为前额及后背部出现多个环形紫色红斑,边缘水肿,直径1~1.5cm,才给予重视,并与病程中的其他临床表现相联系。

(二)寓诊断于治疗中,但不能盲目用激素

本病例初诊时考虑为肺部感染性疾病,但病原学不清楚。临床上对于肺炎患者的治疗,往往不能等到病原学结果的出现才实施,那将会延误病情。因此,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所采用的经验性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要。该患者在sweet综合征未明确诊断的时候曾用过80mg的泼尼松大约一周时间,期间肺部感染明显减轻,同时相伴随的心衰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考虑到激素的副作用及没有明确的应用指征后停用。应该明确,这种经验性治疗既是实实在在的治疗,也是诊断的过程。出现与预期一致的治疗效果就进一步证实了原诊断;反之,则应修正原诊断,是特殊病原伴感染,还是非感染性疾病?这种“寓诊断于治疗中”的思维方法常用于临床实践中。但是在该病例中应用激素试验性治疗的过程就掩盖了皮疹这一症状,最终延误了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本病例误诊误治关键点是:①对Sweet综合征认识不够,②问诊不仔细;③初期误诊导致初期误治。

小贴士

Sweet综合征诊断标准
1.早期征象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样症状,中期出现突发的伴有疼痛的皮肤红色斑块。
2.病理学的依据: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渗出到真皮层,但无血管炎性疾病的实验室依据。
3.对全身激素用药的疗效明显。
4.白细胞计数增加(如果该病合并恶性血液病该项检查结果有所变化)。
5.对于成人发病的病例常与用药史相关,其中有过明确的报道的有米诺环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全反式维A酸、复方新诺明和硫唑嘌呤等。
6.在临床上Sweet综合征常同时伴有恶性血液病,尤其常见的就是MDS,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较少见,合并多器官系统的功能衰竭罕见。其他容易合并的疾病还有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免疫缺陷病、无菌性脑膜炎等。
7.胸部的影像学征象表现为单侧或是双侧的渗出,同时可有胸腔积液。
8.少数病例可通过肺活检证实,组织学检查发现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从肺组织渗出。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李博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来源:《防范与走出常见诊疗误区:呼吸疾病临床病例精粹》
作者:康健
页码:321-327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