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嗪类药物开始治疗后多久需考虑电解质监测方案?
低钠血症是噻嗪类利尿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2014年8月,发表在《Br J Clin Pharmacol》的一项Meta分析表明,噻嗪类药物诱导的低钠血症患者的特征为高龄、女性、不合适的尿钠排泄和轻度低钾血症,没有发现低体重指数是一个显著性风险因素。开始噻嗪类药物治疗到表现为低钠血症的时间表明,开始噻嗪类药物治疗后的7~14天进行单独血清生化指标调查的建议可能是不足够的。
目的:低钠血症是噻嗪类利尿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也是需要住院治疗的药物诱导的低钠血症的主要原因。我们旨在回顾和分析所有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章。
方法:我们对Ovid Medline、Embase、科学网和Pubmed电子数据库进行了检索,确定出2013年10月以前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章,并进行了部分Meta分析。
结果:总共确定出102篇文章,其中的49篇为单独病例报告。Meta分析表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岁(95% CI,73~77岁),79%为女性(95% CI,74%~82%),平均体重指数为25 kg/m2(95% CI,20~30 kg/m2)。开始治疗后的平均19天(95% CI,8~30)发生噻嗪类药物诱导的低钠血症的表现,其平均血钠谷浓度为116(95% CI,113~120)mM,血钾浓度为3.3(95% CI,3.0~3.5)mM。平均尿钠水平为64mM(95% CI,47~81);报告中最常见的噻嗪类药物为二氢氯噻、吲达帕胺和苄氟噻嗪。
结论:噻嗪类药物诱导的低钠血症患者的特征为高龄、女性、不合适的尿钠排泄和轻度低钾血症。没有发现低体重指数是一个显著性的风险因素,虽然之前的研究是这么认为的。开始噻嗪类药物治疗到表现为低钠血症的时间表明,开始噻嗪类药物治疗后的7~14天进行单独血清生化指标调查的建议可能是不足够或不理想的。需要进一步的更大型和更系统的噻嗪类药物诱导的低钠血症的研究。
(选题审校:易湛苗 编辑:吴刚)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 评价此内容
- 我要打分
近期推荐
热门关键词
最新会议
- 2013循证医学和实效研究方法学研讨会
-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
- 世界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2013年会议
- 英国介入放射学学会2013年第25届年会
- 美国血液学会2013年年会
- 美国癫痫学会2013年第67届年会
- 肥胖学会 2013年年会
- 2013年第9届欧洲抗体会议
- 国际精神病学协会 2013年会议
- 妇科肿瘤2013年第18届大会
- 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2013年第29届…
- 2013年第4届亚太地区骨质疏松症会议
- 皮肤病协会国际2013年会议
- 世界糖尿病2013年大会
- 2013年国际成瘾性药年会
- 彭晓霞---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
- 武姗姗---累积Meta分析和TSA分析
- 孙凤---Network Meta分析
- 杨智荣---Cochrane综述实战经验分享
- 杨祖耀---疾病频率资料的Meta分析
合作伙伴
Copyright g-med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医学资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络实名:环球医学:京ICP备08004413号-2
关于我们|
我们的服务|版权及责任声明|联系我们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17-0027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京卫计网审[2015]第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