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肿瘤>>正文内容
肿瘤

阿司匹林相关的铁损失是短期内抗癌的一种机制(Am J Med. 2013 Feb;126(2):e11.)

来源:环球医学编译    时间:2003年06月13日    点击数:    5星

题目:阿司匹林相关的铁损失:是短期内一种抗癌的机制嘛?(Aspirin-Associated Iron Loss: An Anticancer Mechanism Even in the Short Term?)

Mills等证明低剂量阿司匹林似乎在短期内开始(∼4年)就能起到降低癌症死亡率的好处。笔者认为,这些好处可能是基于多效性,而不仅仅是抗血栓作用。的确,这些数据证实了之前的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抗癌的机制可能与阿司匹林诱导慢性缺铁相关。

临床上,由于阿斯匹林使用者无法觉察的隐匿胃出血可能造成储存铁损失。通过铁消耗,更少的铁对由自由基介导机制的致癌作用有效并抑制肿瘤生长的发展。尽管是短期,阿司匹林使用的持续时间是其预防癌症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与持续损耗对储存铁负荷有累积效应的慢性铁损失机制相符。

观察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介导铁消耗的大小。Framingham研究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平均血清铁蛋白较低,降低21%—50%。在丹麦,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血清铁蛋白相关值比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低20%。观察性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血清铁减少。护士健康研究表明,每月使用阿司匹林15—30次的绝经后妇女,平均血清铁蛋白值降低19%。

在储存铁降低组或仅观察组的随机试验中,证实铁耗损具有一定的降低癌症死亡率的保护作用。铁降低组平均血清铁蛋白下降了35%,即与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铁降低为同一个数量级。仅仅超过4.5年,铁降低组参与者新患内脏恶性肿瘤风险比对照组显著降低;铁降低患者的癌症特异率和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随机对照研究发现铁消耗会降低癌症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干预组和对照组累积风险曲线在第6个月开始分离,即仅在1次静脉切开术后。

因此,以前认为粘膜微小出血而造成的铁损失是一种不良的副作用,但现在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由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从而形成预防癌症的机制。

 

(选题审校: 栾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本文由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编辑完成。

相关链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331451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