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感染>>正文内容
感染

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基于AmBd的诱导治疗的毒性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5年12月11日    点击数:    5星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造成免疫抑制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预后较差,死亡率高。2015年12月发表在《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的一项由英国、荷兰、乌干达等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考察了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基于AmBd的诱导治疗的毒性。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AmBd)是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推荐诱导治疗。其使用因电解质异常、肾脏毒性和贫血毒性受到阻碍。各个最小化毒性治疗方案的应用并不一致。在一个基于AmBd的CM诱导治疗的临床试验队列中,使用了优先水化和电解质补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分析超过14天血细胞计数、电解质水平与肌酸酐变化与AmBd剂量、治疗持续时间(短期疗程5~7天或标准疗程14天)、氟胞嘧啶(5FC)的添加和结局的关系。

 

在研究的368名患者中,给予AmBd7天后,血红蛋白水平平均下降1.5 g/dl(95% 置信区间[CI],1.0~1.9 g/dl),14天后下降平均2.3 g/dl(95% CI,1.1~3.6 g/dl)。AmBd给药7天后血肌酐水平增长37 μmol/升(95% CI,30~45 μmol/升),14天后增长49 μmol/升(95% CI,35~64μmol/升)。总的来说,33%的患者患III/IV级贫血,5.6%的患者患III级低钾血症,9.5%患者肌酐水平超过220 μmol,6%患者过早中断AmBd的治疗。5FC的添加与贫血的轻微增加相关,但不增加粒缺的发生。短期疗程诱导的患者在第2周实验室异常趋于稳定。III/IV级贫血(校正比值比[aOR],2.2;95% CI,1.1~4.3;P=0.028)和肾毒性(aOR,4.5;95% CI,1.8~11;P=0.001)是10周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总之,基于AmBd诱导方案治疗HIV相关CM时,常规静脉注射盐水水化和优先电解质替代能让低钾血症和肾毒性的发病率降到最低。贫血依然是令人担忧的不良反应。氟胞嘧啶的添加与粒缺的增加并无关系。更短的AmBd疗程毒性更小,有快速可逆性。

 

英文链接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349818

 

 

 

 

 

(选题审校:陈恳 编辑:丁好奇)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