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感染>>正文内容
感染

研究显示:胃黏膜异常增生切除术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能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来源:    时间:2024年05月19日    点击数:    5星

在胃黏膜异常增生切除术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能否降低胃癌风险?2024年2月,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研究显示,内镜下胃黏膜异常增生切除术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能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背景与目的:本研究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与内镜下胃黏膜异常增生切除术后胃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从韩国全国保险数据中纳入2010年—2020年接受内镜下胃黏膜异常增生切除术的患者。证实在内镜下切除后1年后新发胃癌和异时性胃新生物的发生,包括癌症和异常增生。新诊断≥3年、≥5年的胃癌被认为是晚发性胃癌。采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状态作为时间相关协变量,确定胃癌和异时性胃新生物的发生风险。

结果:69722例胃黏膜异常患者接受了胃镜检查,其中49.5%的患者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平均随访5.6年,2406名患者发生胃癌,3342名患者发生异时性胃新生物。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与较低的胃癌发生风险密切相关(调整风险比[aHR],0.88;95%置信区间[CI],0.80~0.96)。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也显著降低异时性胃新生物的发生(aHR,0.76;95%CI,0.70~0.82)。此外,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3年(aHR,0.84;95%CI,0.75~0.94)和≥5年(aHR,0.80;95%CI,0.68~0.95)的晚发性胃癌发生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结论:在这个全国性的队列研究中,内镜下胃黏膜异常增生切除术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与胃癌和异时性胃新生物的发生风险较低相关。

知识来源
[1]YOO HW, HONG SJ, KIM SH.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and Gastric Cancer Risk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Dysplasia: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Gastroenterology. 2024 Feb,166(2):313-322.e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863270/DOI: 10.1053/j.gastro.2023.10.013.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