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内分泌>>正文内容
内分泌

乏力、多汗、体重下降、胸闷、心悸,心血管疾病?

来源:    时间:2017年02月24日    点击数:    5星

主诉 乏力、多汗、体重下降1个月,胸闷、心悸半个月。

现病史 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怕热,多汗伴体重下降,1个月内体重下降3kg,大便2次/日,为稀糊状,不伴腹痛。近半个月出现了胸闷、气短,劳累后明显,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无夜间阵发作性呼吸困难,无尿少和双下肢水肿。

患者自发病以来,入眠困难、睡眠少,食欲亢进、易饿,大便次数增多,小便正常,无排尿困难,体重明显减轻。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达180/100mmHg,平时服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血压控制于120~130/70~80mmHg。冠心病、房颤病史3年,一直服用胺碘酮治疗。无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家族史 无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有高血压、心脏病家族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及传染病史。

个人史 生于原籍,久居当地,未到过疫区及牧区。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无性病及冶游史。

既往用药史 入院前曾行药物治疗,具体品种及剂量不详。

过敏史 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一般状况 男性,53岁,身高170c m,体重63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查体合作。

生命体征 T 37﹒2℃,P 86次/分,R 19次/分,BP 160/90mmHg。

皮肤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下出血、皮疹,无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五官 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水肿,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存在,无自发性眼震。耳鼻检查无异常。口唇无发绀,伸舌居中。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颈部 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触痛,无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胸部 胸廓对称,胸骨无压痛,双侧呼吸动度对称,语颤正常,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脏 心前区无隆起,心率106次/分,心律不齐,为房颤率,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腹部 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肝脾未及。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

四肢 脊柱、四肢无畸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 生理反射存在,双巴氏征和克氏征均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

1﹒腹部彩超 腹水。

2﹒血常规WBC 18﹒3 ×109/L,RBC 4﹒0 ×1012/L,HGB 127g/L。

入院诊断

1﹒冠心病 心房纤颤。

2﹒高血压3级,很高危。

诊疗经过 患者诊断明确,入院后给予内科Ⅱ级护理。初始医嘱如下:

低盐、低脂饮食

单硝酸异山梨酯分散片20mg tid po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 qd po

培哚普利片4mg qd po

胺碘酮胶囊200 mg qd po

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n po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 000U qd ih

硝酸甘油注射液20mg +10%氯化钾注射液5ml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3U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ivgtt qd

患者入院后,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应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降脂治疗,口服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低血压,改善心室重构,应用硝酸酯类改善冠脉循环,继续应用胺碘酮治疗房颤,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同时,进行一系列检查,寻找本次病情变化的原因。血常规:WBC 3﹒5 ×109/L,NEUT 1﹒1 ×109/L;心肌酶:肌钙蛋白正常,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稍高于正常,BNP 100pg/ml;心电图:心房纤颤,V4~V6导联T波低平,住院期间多次监测心电图无动态改变;胸片:心肺膈未见异常;心脏彩超:左房扩大,退行性瓣膜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上述辅助检查结果,排除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力衰竭的诊断。患者住院后第1次查甲状腺功能:s‐TSH 0﹒45μI U/ml,FT32﹒81p mol/L,FT418﹒4p mol/L。1周后复查(入院后第2次)s‐TSH 0﹒168μI U/ml,FT36﹒56p mol/L,FT446﹒8p mol/L。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弥漫性增粗伴左叶低回声小结节,甲状腺左叶下极低回声。患者因控制房颤有长期口服胺碘酮的病史(服用胺碘酮之前曾经查甲状腺功能正常),结合甲状腺功能变化,考虑患者的乏力、怕热、多汗、体重下降以及心悸等症状为碘源性甲亢。故停用盐酸胺碘酮1周后查摄碘率示:3小时1.3%,6小时1.6%,24小时1.9%。同时再次复查甲状腺功能:s‐TSH 0﹒017μI U/ml,FT3 8﹒68p mol/L,FT456﹒8p mol/L。诊断为碘甲亢Ⅱ型,给予泼尼松40mg/d口服治疗碘甲亢,并应用华法林2.5mg/d抗凝治疗,停用低分子肝素和静脉液体,其他口服药继续应用,复查血常规WBC 5﹒68 ×109/L,NEUT 2﹒7 ×109/L,出院,院外继续治疗。

出院诊断

1﹒碘甲亢 粒细胞减少症。

2﹒冠心病,心律失常 心房纤颤。

3﹒高血压3级,很高危。

病例特点与诊断要点

1﹒病史 冠心病房颤病史3年,一直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治疗,在应用胺碘酮前甲状腺功能正常。最近1个月出现了乏力、多汗、体重下降、胸闷、心悸等症状。

2﹒查体 甲状腺不大,心率快,106次/分,心律不齐,为房颤律。

3﹒甲状腺功能FT3、FT4逐渐增高,TSH逐渐下降;甲状腺摄碘率明显减低。

4﹒甲状腺超声 甲状腺弥漫性增粗伴左叶低回声小结节,甲状腺左叶下级低回声。

5﹒心电图无动态改变,心肌酶基本正常;心脏彩超示左房扩大,瓣膜退行性变。

用药分析与药学监护

1﹒碘甲亢的治疗——糖皮质激素

胺碘酮含碘37.2%,是引起碘甲亢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发病机制不同,碘甲亢分为两种类型。Ⅰ型是由于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增多;Ⅱ型是碘导致的甲状腺细胞的损伤,甲状腺滤泡破坏,甲状腺激素漏出所致。Ⅰ型的特点是131I摄取率正常,甲状腺彩超血流正常或增加;Ⅱ型的特点是131I摄取率低下,甲状腺彩超无血流显示。胺碘酮引起的碘甲亢是严重的,因为患者通常已有心脏疾病。甲巯咪唑与过氯酸钾合并治疗效果较好。基于Ⅱ型的发病机制是碘导致的免疫损伤,故对于Ⅱ型患者的甲状腺毒症期可给予泼尼松40mg/d治疗,同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该患者有长期应用胺碘酮的病史,应用胺碘酮前查甲状腺功能正常,应用胺碘酮的过程中出现了高代谢症状,动态监测甲状腺功能变化,出现了FT3逐渐升高、TSH逐渐下降的趋势,结合吸131I率低,诊断为碘源性甲亢Ⅱ型,停用胺碘酮,应用了泼尼松40mg/d,1个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逐渐减少了泼尼松的用量。

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皮质醇增多症、类固醇性糖尿病、骨质疏松、并发或者加重感染、诱发或者加重溃疡、诱发精神症状等。长期应用应补充钙剂,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且应缓慢减药,避免出现激素停用后综合征等病情加重或反复。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甲亢,由于高甲状腺激素血症均会造成肝功能的异常和白细胞下降,因此,只要高甲状腺激素血症存在,就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常规的变化。

2﹒抗凝治疗

患者有房颤,心脏内容易有血栓形成,且栓子易脱落,所以需要口服华法林长期抗凝治疗。

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 NR)是否保持在治疗范围内。中国人华法林的初始剂量建议为3mg,目标I NR依病情而定,一般为2.0~3.0;>75岁的老年人、出血的高危患者、体重低于50kg、肝功能不全患者,初始剂量应从2mg开始,每天1次口服,目标I NR可以调低至1.6~2.5。长期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由于饮食变化、合并用药、治疗依从性差或酗酒和疾病都可能通过影响维生素K和凝血因子的代谢,导致华法林的抗凝活性发生改变,并导致I NR出现波动。

用药前常规测定I NR。用药后3天测定I NR,I NR在1.5以下,增加0.5mg/d;I NR在1.5以上,暂不增加剂量。第7天I NR与基础水平比较变化不大,增加1mg/d。起始剂量2mg过小,会增加达标需要的时间和增加测定I NR的次数。根据I NR值确定下次服用的华法林剂量,第1周查I NR 3次,以后2~4周1次,I NR达目标并稳定后每4周1次。

出血是华法林最严重的并发症。当I NR值从2.0~2.9升至3.0~4.4时,出血发生率增加1倍;I NR值在4.5~6.9时,出血危险性增加4倍;I NR超过7.0时,出血概率增加5倍,且较高的I NR与死亡有关:I NR指标达到2.5以上,每增加1,因脑出血或其他出血事件造成死亡的危险是原来的2倍。应避免I NR超过3.0,以最大限度减少出血并发症,应严密监测,尤其是高龄、合并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甲状腺功能亢进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敏感性增加,其机制可能是甲状腺素可以增加华法林与受体的亲和力,使凝血因子的合成降低;同时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分解代谢增加。

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减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但他汀类降脂药与华法林同用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阿托伐他汀与华法林均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 2C9代谢,两药合用可使华法林代谢减慢,抗凝作用增强,使出血的危险性增加。

该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对华法林的敏感性增加,同时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使出血风险性增加。故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应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尤其是要维持I NR在2.0~3.0之间,根据I NR调整华法林的用量。

3﹒降压治疗

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而且血压较高,所以采用了ACEI +钙拮抗剂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其中ACEI类药物不仅可以降压,而且可以改善左室重构和心肌顺应性,保护心脏功能,在长期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肾功能、电解质;钙离子拮抗剂不仅降压作用强,而且可以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肌血供。

4﹒硝酸酯类药物

可提供NO即内皮舒张因子使冠脉扩张,也引起静脉、动脉、小动脉血管平滑肌舒张,从而减低心室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该患者给予硝酸甘油静脉给药改善冠脉循环,用药时应注意:

(1)静脉滴注硝酸酯类药物应从低剂量开始,可酌情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症状控制、血压正常者动脉收缩压降低10mmHg或高血压患者动脉收缩压降低30mmHg为有效治疗剂量。

(2)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如出现明显心率加快或收缩压≤90mmHg,应减慢滴速或暂停使用。

(3)如病情稳定,12~24小时内无明显症状,可减少剂量和间断给药,逐渐过渡到口服给药。

(4)静脉滴注24小时后,若硝酸酯类药物的疗效减弱或消失,可增加滴注剂量。

(5)合并低血压(收缩压≤90mmHg)、严重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或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者,如果没有心力衰竭症状或右心室梗死不宜使用。

(6)静脉给药(尤其在给药过快时)可能出现严重低血压、胸部不适、心悸、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焦虑、不安、肌肉痉挛、晕厥、出汗等,需严密监测心率和血压。

5﹒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为H 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继而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加速血浆LDL的分解代谢。此外,还可抑制VLDL的合成。因此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LDL‐C和Apo B,也降低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此外,他汀类还可能具有抗感染、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可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风险。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常见副作用为肌病,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肌痛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无力,不伴肌酸激酶(CK)升高。肌炎有肌肉症状,并伴CK升高。横纹肌溶解是指有肌肉症状,伴CK显著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10倍和肌酐升高,常有褐色尿和肌红蛋白尿,这是他汀类药物最危险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以引起死亡。联合使用他汀类和贝特类有可能会增加发生肌病的危险,必须合用时要采取谨慎、合理的方法。肌病患者、有活动性肝病或不明原因血氨基转移酶持续升高者禁用他汀类药物。使用前需检测肝转氨酶(ALT、AST)和CK,治疗期间定期监测复查。

来源:《内分泌系统疾病》
作者:王 绵,张力辉,殷立新
参编:孙淑娟 张志清
页码:75-81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