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2016年5月,发表于《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的一项研究考察了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结果显示,与目前指南相反,对既往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主动脉生物瓣置换术后进行抗凝显著增加出血风险,而对血栓栓塞事件不产生获益。
背景: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主动脉生物瓣膜置换术后进行3个月的抗凝治疗。然而,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巨大差异,且临床研究的结局具有争议。为了帮助决策的制定,研究者对现有的证据进行合并,以评价新置入生物瓣膜假体后的抗凝是否与改善结局或增加出血风险相关。
方法和结果:研究者检索了PubMed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15年4月的文献,确定了比较华法林抗凝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或不使用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原始研究。纳入结局包括血栓栓塞或卒中/短暂缺血性发作和出血事件。依照Newland Ottawa量表,对质量进行评价,使用随机效果分析,合并获得的研究数据。进行I2检测,评价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在对170篇文章进行筛选后,最终分析纳入13项研究(病例=6431;对照=18210)。与阿司匹林或安慰剂相比,华法林的使用与总出血(比值比,1.96;95%置信区间,1.25~3.08;P<0.0001)或3个月时出血风险(比值比,1.92;95%置信区间,1.10~3.34;P<0.0001)增加显著相关。至于3个月时复合主要结局变量(静脉血栓栓塞、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华法林与阿司匹林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比值比,1.13;95%置信区间,0.82~1.56;P=0.67)。此外,在>3个月的时间区间中没有发现抗凝改善了结局(比值比,1.12;95%置信区间,0.80~1.58;P=0.79)。
结论:与目前指南相反,对既往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主动脉生物瓣置换术后进行抗凝显著增加出血风险,且对血栓栓塞事件不产生获益。仍需要进行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选题审校:何娜 编辑:吴星)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生物瓣膜置换后现在的药物使用现状,常规不用华法林;只有机械瓣需要用。)
- 评价此内容
- 我要打分
近期推荐
热门关键词
最新会议
- 2013循证医学和实效研究方法学研讨会
-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
- 世界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2013年会议
- 英国介入放射学学会2013年第25届年会
- 美国血液学会2013年年会
- 美国癫痫学会2013年第67届年会
- 肥胖学会 2013年年会
- 2013年第9届欧洲抗体会议
- 国际精神病学协会 2013年会议
- 妇科肿瘤2013年第18届大会
- 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2013年第29届…
- 2013年第4届亚太地区骨质疏松症会议
- 皮肤病协会国际2013年会议
- 世界糖尿病2013年大会
- 2013年国际成瘾性药年会
- 彭晓霞---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
- 武姗姗---累积Meta分析和TSA分析
- 孙凤---Network Meta分析
- 杨智荣---Cochrane综述实战经验分享
- 杨祖耀---疾病频率资料的Meta分析
合作伙伴
Copyright g-med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医学资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络实名:环球医学:京ICP备08004413号-2
关于我们|
我们的服务|版权及责任声明|联系我们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17-0027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京卫计网审[2015]第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