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泌尿>>正文内容
泌尿

男50岁,饮酒后双下肢肿痛、无力6天,无尿3天

来源:    时间:2016年08月09日    点击数:    5星

患者,男性,50岁。

主诉:饮酒后双下肢肿痛、无力6天,无尿3天。

现病史:患者于2008年10月24日中午饮自制米酒约750g左右,当时无特殊不适。下午盘坐地板上玩电脑游戏约3小时后,感双下肢麻木、不能站立,并渐出现双下肢肌痛、尿量减少,解酱油色尿数次,量少。3天前出现无尿,双下肢疼痛加重伴水肿,左足不能抬起,当地医院行腰椎摄片及CT 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008年10月29日在当地医院查血生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76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63U/L,γ‐谷氨酰转移酶132U/L,尿素氮30.92mmol/L,肌酐832mmol/L,钾离子5.14mmol/L,钠离子131.5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9.1mmol/L。血常规:白细胞11.7×10 9/L,血红蛋白126g/L,血小板87 ×10 9/L。于2008年10月30日来院,门诊拟“急性肾衰竭”收入。自发病以来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无腰痛,觉食欲缺乏、乏力。

既往史:无特殊,嗜酒,每日100~150g,饮酒25年。

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7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75/90mmHg,体重83kg。神清,体型稍胖,轮椅入病房,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及。巩膜无黄染,睑结膜无苍白。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0次/分,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稍膨,软,肝脾触诊不满意,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肌肉肿胀、压痛,膝关节下重度凹陷性水肿,左踝关节肿胀明显压痛,左下肢肌力2 级,右下肢肌力4 级。左足背感觉稍差,病理征未引出。

病情分析

该患者入院时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肾衰竭伴肌痛、双下肢肿胀、一过性酱油样尿、无尿,有大量饮酒为诱因,既往无明确原发性及继发性肾脏病史,首先考虑为急性肾衰竭。肾前性肾衰竭无临床证据,需要进一步排除肾后性(急性梗阻?),而从病史分析肾性急性肾衰竭最有可能。一过性酱油样尿进而无尿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当地未检查尿常规,要考虑色素性肾病(pigments nephropathy)可能,多发生于溶血或肌溶解时,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大量释放入血,并从肾脏排泄,可堵塞肾小管,继而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和肌肉溶解继发的ATN 相比,溶血继发的ATN 相对少见。急性溶血可有典型的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可有贫血,多见于不合的血型输血、药物、毒物、感染、机械性或物理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两者都可有酱油样尿,潜血阳性,尿沉渣一般无红细胞。检查血、尿肌红蛋白,血肌酸激酶等可进一步鉴别。该患者大量饮酒后肌痛伴双下肢肿胀,一过性酱油样尿,无尿,故高度疑诊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

院内观察

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白细胞13 ×10 9/L,血红蛋白125g/L,血小板107 ×10 9/L。尿沉渣:潜血+++,蛋白++,比重1.020,p H5.5,白细胞32/μl,红细胞24/μl,小圆上皮细胞3/HP。大便未见异常,潜血阴性。血生化:尿素氮43.9mmol/L,肌酐1026μmol/L,尿酸841μmol/L,钠离子126mmol/L,钾离子5.1mmol/L,氯离子86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9mmol/L,钙离子2.09mmol/L,磷2.95mmol/L,胆红素正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49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99U/L,白蛋白34g/L,球蛋白34g/L,总胆固醇5.83mmol/L,甘油三酯2.39mmol/L,血糖8.36mmol/L,肌酸激酶8941U/L,肌酸激酶同工酶106U/L,乳酸脱氢酶730U/L,肌红蛋白4239μg/L,肌钙蛋白阴性。

B 超:左肾103mm×58mm,右肾96mm×57mm。形态饱满,包膜光整,结构欠清晰,实质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尚清楚,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心电图及全胸片正常。

拟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急性肾衰竭。

治疗及转归

给予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急诊血液透析治疗。入院第二日,患者自觉较前轻松,仍诉双下肢痛。2008年11月1日给予日间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Baxter‐aqurius 血滤机,费森尤斯AV600滤器)治疗3天,患者下肢肿胀渐消退,疼痛较前有好转,复查肌酸激酶由8941U/L 降至1275U/L,肌红蛋白253U/L。改行间断血液透析,隔日一次。同时静滴前列腺素E,口服“复方α‐酮酸及虫草制剂”,防治血栓形成及感染,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抗氧化应激反应,能量支持等处理。尿量渐增多,双下肢肿胀消退,疼痛好转,住院第27天肾功能恢复出院。

讨论

1﹒急性肾衰竭的诊断思路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在数日、数周内急剧恶化,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ARF 的病因可分为三大类:①肾前性:系指肾脏供血不足,肾实质有效灌注减少所致,此时肾组织尚未发生器质性损害,合理治疗后肾功能可迅速逆转;②肾后性:是指由于尿路梗阻所致尿液排泄障碍;③肾性:系指各种肾脏组织病变导致。肾性ARF 按主要病变部位又分为六种:肾小球性(如急进性肾炎)、肾小管性(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间质性(如急性间质性肾炎)、肾血管性(如肾脏小血管炎及肾脏微血管病),这四种临床多见,而急性肾皮质坏死及急性肾乳头坏死所致ARF 较少见。

良好有序的诊断思路是建立正确诊断的前提。ARF 是肾内科的急症,合理的诊断思路是首先排除肾前性及肾后性因素,再进一步寻找肾性ARF 的病因:①是否ARF?要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特别是影像学检查,要与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 ure,CRF)或在CRF 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鉴别;②是哪一种急性肾衰竭?首先排除肾前性及肾后性后因素,如排除则肾性ARF 成立,此后再进一步鉴别是哪一种肾性ARF;③寻找导致ARF 的病因。除了细致的临床资料分析及辅助检查外,往往需要肾活检病理检查。

2﹒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横纹肌损伤释放大量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进入外周血的一组临床和实验室综合征[1]。RM 主要病因包括包括遗传性疾病、感染、药物、中毒、酗酒、代谢异常等。RM 临床最典型的表现是肌肉疼痛、无力以及由于肌红蛋白所致的红棕色尿液[2]。然而文献报道,超过一半的RM 病例可以没有任何肌肉症状,在一些重症病例中,常伴随一些一般症状如发热、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因此,RM 的临床表现多样,轻症者无自觉症状而仅仅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升高,重症病例则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筋膜间室综合征、心律失常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 vascular coagulation,DI C)。

RM 的早期临床症状常较隐匿,加之临床医师认识不足,往往到发生急性肾衰竭时才被发现,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国外就有RM 误诊为深静脉血栓处理而导致ARF 的病例报告[3]。因此早期诊断,常常需要实验室辅助检查。肌酸激酶(CK)是RM 肌肉损伤最敏感的指标,Gabow[1]等建议CK ≥正常峰值5倍(超过 1000U/L)有诊断价值。CK 在肌肉损伤的12小时内即升高,1~3天到达高峰,在肌肉损伤停止的3~5天后逐渐下降。有人认为CK 的峰值水平预示着急性肾衰竭的发生[4]。血和尿肌红蛋白的特异性较高,且出现比CK 更早。但血肌红蛋白的半衰期短(2~3小时),很快经肾脏排泄或被体内代谢为胆红素,因此敏感性不如CK,阴性不能排除RM,阳性对RM 有诊断价值。其他的肌肉损伤标志物,如碳酸酐酶Ⅲ特异性更强,肌钙蛋白I 和肌钙蛋白T 在早期诊断时有一定帮助。

RM 的早期治疗主要在于预防急性肾衰竭的发生,强调给予大量输液,对患者进行“水化”,提高血容量,增加肾小球灌注压,碱化尿液,使尿液p H 提高到6.5以上,增加肌红蛋白的溶解度,减轻肾小管堵塞,同时大量利尿(尿量>300ml/h),使肌红蛋白尽快从肾脏排泄掉,减少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毒性[5]。临床和实践都证明,采取这些措施能降低急性肾衰竭的发病率。无论是创伤性或非创伤性RM,首先应保证血管容积扩张,目标尿量达200ml/h[6]。晶体液(正常钠液和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ml/h 静脉滴注,同时充分补碱,维持尿p H ≥5.6,给予碳酸氢钠250ml 加0.45%氯化钠(低张溶液)按100ml/h 速率输注(注意:碳酸氢钠过量易致高钠血症)。甘露醇在足够水化之后,为利尿而用,同时可用呋塞米(20~40mg 静脉推注)加强利尿作用。随时监测CK、电解质(钾、钙)及肾功能。但是,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尿少,则输液量、成分和输液速度就要适当调整,同时输液应该在透析治疗支持下进行,直至患者自身肾功能恢复。对于ARF 患者(尤其是因横纹肌溶解这种高代谢状态下发生者),目前主张尽早行肾替代治疗,在病情严重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早期行肾替代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对无尿型肾衰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经过保守处理仍然无尿而且出现水负荷过重、高钾、代谢性酸中毒及其他代谢紊乱,也应尽早透析治疗。持续性的血液滤过,不仅可以清除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和多余的钾离子,还可以清除肌红蛋白、炎症因子等有害物质,有助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国内有学者认为在肌红蛋白血症早期即应进行可预防ARF[7]。

本例患者入院时已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衰竭,有大量乙醇摄入史,有典型的下肢肌肉疼痛肿胀、无力以及酱油样尿液,结合实验室检查CK 及肌红蛋白的明显升高,故诊断RM并急性肾衰竭明确。入院后予以积极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注意电解质酸碱紊乱的纠正,给予输注新鲜血浆、适量支链氨基酸、维生素、能量支持治疗,并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肾功能完全恢复,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Gabow PA,Kaehny WD,Kel eher SP.The spectrum of rhabdomyolysis . Medicine(Baltimore),1982,61(3):141‐152 .

[2]Gonzalez D.Crush syndrome.Crit Care Med,2005,33(1 Suppl):S34‐S41 .

[3]Mal inson RH,Goldsmith DJ,Higgins RM,et al .Acute swollen legs due to rhabdomyolysis:initial management as deep vein thrombosis may lead to acute renal failure .Br Med J,1994,6965(309):1361‐1362 .

[4]Ward MM.Factors predictive of acute renal failure in rhabdomyolysis . Arch Intern Med,1988,148(7):1553‐1557 .

[5]喻业安,夏瑷喻,张野.横纹肌溶解症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中国血液净化,2003,8(2):442‐443 .

[6]黄颂敏.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治.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4):188 .

[7]黎磊石,季大玺.连续性血液净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11 .

(刘伟 韩久怀)

来源:《内科疑难病例.泌尿分册》
作者:杜新 齐卡
参编:陈光磊 余鹏程 徐德宇 毕礼明 刘伟
页码:22-29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