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对绝经女性心血管疾病有何影响?
2019年2月,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的一项研究,考察了绝经后女性25-羟基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及心血管风险的种族/民族差异。
背景:最近的证据显示,游离或生物可利用的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而非总25(OH)D水平在种族/民族上的差异,或可解释心血管疾病(CVD)的种族差异。研究者前瞻性考察了绝经后女性基线总25[OH]D、游离25[OH]D、生物可利用的25[OH]D、维生素D结合蛋白,以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突发CVD(包括非致命心梗、非致命卒中,以及CVD死亡)间的相关性在黑白种人之间的差异。
方法和结果:研究者对WHI-OS研究(女性健康初始观察性研究)中79705名年龄在50岁~79岁的绝经后女性开展了一项病例-队列研究。1300例黑种人受试者和1500例白种人受试者的亚队列被随机选为对照组;平均随访11年,进展为CVD的550例黑种人和1500例白种人被选为病例组。研究者直接测量了总25(OH)D、维生素D-结合蛋白、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并计算了游离25[OH]D和生物可利用的25[OH]D。使用加权Cox比例风险模型,考察其与CVD风险的相关性。尽管黑种人或白种人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总或游离25(OH)D或生物可利用25(OH)D与CVD风险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是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CVD风险之间正向的显著相关性在白种人中持续存在(比较最高与最低四分位数的风险比,1.37;95% CI,1.06~1.77),但在黑人女性中不存在(比较最高与最低四分位数风险比,1.12;95% CI,0.79~1.58),独立于总、游离或生物可利用的25[OH]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
结论:维生素D生物标记物的循环水平与白种人或黑种人女性CVD风险均不相关。较高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或是白种人女性中CVD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
(选题审校:何娜 编辑:吴星)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 评价此内容
- 我要打分
近期推荐
热门关键词
最新会议
- 2013循证医学和实效研究方法学研讨会
-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
- 世界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2013年会议
- 英国介入放射学学会2013年第25届年会
- 美国血液学会2013年年会
- 美国癫痫学会2013年第67届年会
- 肥胖学会 2013年年会
- 2013年第9届欧洲抗体会议
- 国际精神病学协会 2013年会议
- 妇科肿瘤2013年第18届大会
- 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2013年第29届…
- 2013年第4届亚太地区骨质疏松症会议
- 皮肤病协会国际2013年会议
- 世界糖尿病2013年大会
- 2013年国际成瘾性药年会
- 彭晓霞---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
- 武姗姗---累积Meta分析和TSA分析
- 孙凤---Network Meta分析
- 杨智荣---Cochrane综述实战经验分享
- 杨祖耀---疾病频率资料的Meta分析
合作伙伴
Copyright g-med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医学资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络实名:环球医学:京ICP备08004413号-2
关于我们|
我们的服务|版权及责任声明|联系我们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17-0027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京卫计网审[2015]第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