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感染>>正文内容
感染

2例酷似风湿性疾病的结核病

来源:    时间:2019年05月28日    点击数:    5星

两位年轻女性,有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热、皮疹、病程较长、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抗生素治疗无效。二人均患风湿性疾病吗?

病例一,患者女性,24岁,入院前三个月始,低热、关节疼,某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治疗3周好转出院,二个月前又因高热、鼻塞再次住院。体温38~40℃,呈弛张热型,四肢、躯干、面颊部反复出现多形性红斑、充血或出血性皮疹,曾出现一过性黄疸、GPT升高,经保肝治疗半个月后黄疸消退,肝功(-),但A/G倒置,血沉55~62mm/h,按感染治疗曾用多种抗生素无效。又试用抗结核治疗,链霉素1.0/日,异烟肼0.3/日,共用45天,体温虽一度下降,后又升高达40~41℃。三次住院时,一般状况尚可,右下肢胫前皮肤有点状暗红色出血皮疹,左腋下及左腹股沟可触及2个黄豆大小之淋巴结,肝扪及边,脾(-),血沉28mm/h。入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病待除外。入院后仍发热,不规则热型,间断出现皮疹,肝剑突下2.5cm,脾1.0cm,骨髓穿刺未见异常细胞,查血三次找到狼疮细胞,病人死前2周出现头痛、呕吐。死前一周出现明显颅内压升高及脑膜刺激征,虽经各方治疗,病人渐渐出现昏迷,最后死亡,经尸解诊断:血型播散性全身性结核(肺、气管、支气管旁淋巴结、肾、脾、心肌、卵巢、脑膜、腹膜)。

病例二,患者,女性,41岁,低热五个月间断高热伴皮疹四个月入院,四个月前受冷后低热,一个月后转高热38~39℃,前胸出现皮疹,痒感,渐及全身,并觉双下肢及上肢前臂肌肉酸痛。入院时一般状况好,脱发明显,面颊红,躯干部可见针尖到粟粒大小出血性皮疹,有抓痕,下颌、颈、腋下可触及数个豆大到花生米大小的淋巴结,质硬无压痛,五官(-),心肺(-),肝脾(-),入院后仍有高热,反复出现皮疹,肝脾进行性肿大,血红蛋白9g,血白细胞20000~41000/mm3,并有左移,血沉60mm/h,ALT(-),A/G3.8/3.98,蛋白电泳:γ32.7%,骨穿,血找LE细胞、血培养、血真菌、尿真菌培养。胆汁引流常规和培养、脑脊液、胃肠透视、痰找结核菌、头颅正侧位片等检查均正常。曾考虑败血症,用过多种抗生素三个月余,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二周一直高热,病情无缓解,改按风湿性疾病治疗加用泼尼松也无效,反而出现右上纵隔、右肺门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右上肺片状阴影,诊断为右上肺结核、纵隔支气管旁淋巴结核,颈淋巴结活检为颈淋巴结结核。从此开始抗结核治疗,先后用多种抗结核药物治疗28周后表浅淋巴结及肺门、右上纵隔淋巴结缩小,体力渐恢复,体重增加,共住院560天,痊愈出院。

临床特点

1﹒二例均为年轻女性。

2﹒有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热、皮疹、病程较长、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3﹒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20000~41000/mm3,血沉快,蛋白电泳γ高,血培养(-),一例呈狼疮细胞阳性(3次阳性),其余多项检查正常。

4﹒抗生素治疗无效。

专家点评

1﹒结核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而一些表现酷似风湿性疾病。这些病人大多数为女性,有表现雷诺现象,小血管炎,大动脉炎,白塞病;有表现皮疹,结节性红斑;有表现关节炎;有表现发热,为败血症样高热;有表现肝功能异常,类风湿因子阳性,高球蛋白血症,狼疮细胞阳性,血红蛋白降低、血白细胞降低和白细胞升高。对抗结核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有较好效果。

这些特征酷似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人报告,结核变态反应关节炎421例,94.5%误诊为风湿热或其他结缔组织病,结缔组织病并发肺结核者多达45.5%。这也提示这些病人与结核感染者有一定关系。结核杆菌除可致机体结核外,也可造成免疫系统平衡失调,引起免疫反应。

虽然结核可致上述改变不是必然的,但也确实由于这些现象的出现,使病情复杂,常给诊断带来困难,甚至延误诊断,有的只看到免疫方面改变而忽视结核感染,使潜在的结核病活跃起来造成治疗失败。

在血中检出红斑狼疮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固然有很大帮助,但是红斑狼疮细胞也可出现于粟粒性结核、多发性骨髓瘤及保太松、异烟肼、青霉素、磺胺等药物反应。因此,在考虑风湿性疾病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并除外结核病,以免造成误诊。

2﹒结核病与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的基本病变是小血管炎,伴有闭塞性静脉炎颇为多见。约20%以上病例有血栓性静脉炎,并常为多发性,侵犯小静脉,小如视网膜静脉,大如上下腔静脉。有的可侵犯动脉内膜引起闭塞。

白塞病与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有相似之处。白塞病病人有多种免疫现象存在,但此种免疫现象反映的只是继发性改变,其真的始动因素仍然不明。从临床表现、化验检查和对治疗的反应,本病为自身免疫疾病,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始动原因可能不是单一的。其中部分病例是由于结核病致敏引起的。

3﹒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两例病人在明确诊断之前,曾试验性抗结核治疗2周无效。例2确诊为结核病后,经过抗结核治疗28周后,体温高热转为低热,浅表淋巴结及肺门、右上纵隔淋巴结渐渐缩小,又经过26周,体温方转正常。所以对试验性抗结核的意义如何看?据统计,对确诊结核病患者进行化疗。化疗后50%~60%的患者2周内退热,20%~30%10周内退热,10%~20%可持续到3个月左右。退热与病变范围、病菌情况、初复治、营养状况无明显关系,而与热程、热型、合并症、并发症、耐药及多器官结核病变等关系密切。治疗前发热时间越短退热越快,发热时体温较低退热越快。持续发热多因有合并症、多器官结核、耐药或药物热。

对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无效者,不能否定结核病诊断,要结合临床,全面分析。

(刘凤奎)

 

 

来源:《专家临床笔录丛书.内科分册》
作者:曾昭耆 刘凤奎 曾昭耆 顾复生
页码:269-272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