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颅内动脉瘤支架植入后缺血性事件是否更优?
2021年12月,中国学者发表在《Stroke》的一项研究,探究了调整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颅内动脉瘤支架植入后缺血性事件是否更优。
背景和目的:旨在探究进行支架植入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能否从血小板功能监测指导的调整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
方法:进行了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平行组、评估者设盲的试验。进行支架植入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药物调整组(基于血小板功能监测,对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高血小板反应性的患者;监测组)或常规治疗组(不监测血小板功能,不进行药物调整)。药物调整组的患者在随机分组后的14天进行二次监测。主要结局为支架植入后7天内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支架血栓、紧急血运重建、脑血管死亡的复合结局。安全性结局为支架植入后1个月内大出血、轻微出血或最少出血的复合结局。
结果:总共纳入了314名患者(每组157人)。常规组和监测组分别有19(12.1%)和8(5.1%)人发生主要复合结局(HR,0.39(95% CI,0.17~0.92);P=0.03)。监测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频率低于常规组(4.5% vs 12.1%;HR,0.34(0.14~0.83);P=0.01),是总体主要复合结局差异的主要来源。监测组中的7.0%和常规组中1.9%发生了安全性结局(HR,3.87(1.06~14.14);P=0.03)。两组轻微出血和最少出血事件具有显著性差异(监测组vs常规组:6.4% vs 1.3%;P=0.02),但大出血事件并非如此。
结论:血小板功能监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支架植入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显著增加轻微出血或最少出血事件,但不增加大出血事件。
(选题审校:程吟楚 编辑:丁好奇)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参考资料:
Stroke. 2021 Dec;52(12):3815-3825.
Effect of Adjusted Antiplatelet Therapy on Preventing Ischemic Events After Stenting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538087/
- 评价此内容
- 我要打分
近期推荐
热门关键词
最新会议
- 2013循证医学和实效研究方法学研讨会
-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
- 世界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2013年会议
- 英国介入放射学学会2013年第25届年会
- 美国血液学会2013年年会
- 美国癫痫学会2013年第67届年会
- 肥胖学会 2013年年会
- 2013年第9届欧洲抗体会议
- 国际精神病学协会 2013年会议
- 妇科肿瘤2013年第18届大会
- 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2013年第29届…
- 2013年第4届亚太地区骨质疏松症会议
- 皮肤病协会国际2013年会议
- 世界糖尿病2013年大会
- 2013年国际成瘾性药年会
- 彭晓霞---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
- 武姗姗---累积Meta分析和TSA分析
- 孙凤---Network Meta分析
- 杨智荣---Cochrane综述实战经验分享
- 杨祖耀---疾病频率资料的Meta分析
合作伙伴
Copyright g-med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医学资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络实名:环球医学:京ICP备08004413号-2
关于我们|
我们的服务|版权及责任声明|联系我们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17-0027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京卫计网审[2015]第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