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肿瘤>>正文内容
肿瘤

64岁女性左下肢疼痛7个月 伴腰酸2个月

来源:    时间:2024年02月26日    点击数:    5星

64岁女性,因“左下肢疼痛7个月,伴腰酸2个月”入院,入院检查后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gGλ型,接下来如何用药,如何进行药学监护?


案例

患者,女性,64岁。身高154cm,体重55kg,体表面积1.55m2。因“左下肢疼痛7个月,伴腰酸2个月”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无家族遗传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及不良生活习惯史。

患者7个月前出现腰背部酸痛不适,时有活动受限,以后外侧为重,伴有麻木不适,于外院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近2个月来出现腰背部酸痛不适,就诊于我院骨科,腰椎MRI结果显示:①T12、L1、L5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②L2~4椎间盘膨出并L2~3椎间盘HIZ;L4~S1椎间盘突出并L4~S1双侧神经根受压;腰椎椎管狭窄;③腰椎关节退行性变并骨质疏松、多发椎体、双侧髂骨骨髓水肿。门诊血常规:血红蛋白100g/L。生化:总蛋白100.5g/L,球蛋白64.9g/L,白蛋白/球蛋白0.5。后至血液科门诊,骨髓活检:符合浆细胞瘤(瘤细胞占比约90%)。免疫病理:瘤细胞CD38(+),CD138(+),MUM1(+),CD19(-),CD3(+),CD56(-),CD117(-),kappa(-),lamda(+),Ki-67(10%),Cyclin D1(-),BCL2(+),BCL6(-),C-MYC(20%),CD20(-),刚果红染色(+)。浆细胞免疫分型:分析3.2%的浆细胞群体,kappa(-),lamda(+),CD19(-),CD56(-),CD117(-),CD138(+),CD137L(-),CD38(++),CD81(+),CD45(-),为单克隆浆细胞,符合MM表型。MM全套示:发现Ig-Gλ型M蛋白;M蛋白44.4%(定量44.62g/L)。现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收住血液内科,病程中,患者精神可,食欲睡眠可,小便如常,偶有便秘,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患者入院后查体:体温37.0℃,神志清,精神可,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诊断:多发性骨髓瘤IgGλ型(DS分期Ⅱ期,ISS分期Ⅰ期,R-ISS分期Ⅰ期)。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9g/L;生化:钙2.33mmol/L,球蛋白60.2g/L,总蛋白95.2g/L。尿λ链:2670mg/dl。体液免疫:λ-轻链3050mg/dl,IgG 44.20g/L,IgG1 40.30g/L。β2微球蛋白:2.69mg/L。排除化疗禁忌后接受PAD方案化疗,主要用药方案见表1。

表1 用药方案

(一)治疗方案评估

1.患者评估

(1)女性,64岁,临床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gGλ型。
(2)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评估脏器功能(肾功能)后DS分期Ⅱ期,ISS/R-ISS分期为Ⅰ期。
(3)患者存在骨痛症状,属于有症状的MM,且年龄≤65岁,初始治疗应采取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2.治疗方案选择与分析

本例患者明确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年龄64岁,为初治MM患者,分期较早,初始治疗应给予患者化疗,初始治疗后可选择自体造血干细胞改善预后。

PAD方案目前是《NCCN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实践指南》中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意向患者初始治疗的一线推荐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起效快,不影响自体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对肾脏影响小,可用于肾衰竭患者。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多药联合方案总有效率在80%~90%,其中约30%的患者可以获得CR。本例患者年龄小于65岁,一般情况较好,后期拟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此次选择PAD方案作为初始诱导方案合理。

(二)药学监护要点

1.药物治疗方案分析评价

(1)抗肿瘤治疗:
本次抗肿瘤治疗选择PAD方案,该方案为《NCCN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实践指南》Ⅰ类推荐方案。根据方案中各药物的推荐剂量(硼替佐米1.3mg/m2,多柔比星9mg/m2,地塞米松20~40mg/d),该患者接受硼替佐米2mg、多柔比星15mg、地塞米松20mg,其用药剂量符合上述指南推荐。

(2)预防性止吐:
根据《NCCN止吐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17.V2),该方案为中等致吐化疗方案,其呕吐发生率30%~90%。推荐止吐方案: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NK-1受体拮抗剂±劳拉西泮±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患者化疗方案中包括糖皮质激素,同时联合托烷司琼预防性止吐,方案合理。

2.不良反应监护

(1)骨髓抑制:
硼替佐米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大多出现在每疗程的第11天或第14~15天。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43%,但4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3%,此时需要暂停硼替佐米的使用。对于血小板基线小于70×109/L的患者,4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达16%,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必要时给予患者TPO、IL-11或血小板输注。

(2)周围神经病变:
硼替佐米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大多是感觉性的,足部较手部更多见,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麻木、迟钝、烧灼感或伴有疼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运动障碍。国外相关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为35%左右,其中1~2级为22%,3级为13%,4级为0.4%。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1.0mg/m2组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1.3mg/m2组。

硼替佐米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临床常使用的神经营养药、维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仅能缓解部分症状,不能控制病变的进展。唯一有效的手段是调整用药剂量,当发生3级病变时需暂停用药,当反应降低至1级时方可考虑再次使用,发生4级病变时需要永久停药。

(3)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其中慢性和迟发性心脏毒性与其累积剂量呈正相关。因此,在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前,应询问患者既往是否使用过该类药物、累积剂量多少、既往病史等问题,用以评估患者心功能状态。在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以及一些生物标记物如心肌肌钙蛋白及脑钠肽。

(夏凡 付强)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来源:《肿瘤药物治疗的药学监护》
作者:杜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 国家医院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 吴永佩 颜青 高申
页码:151-153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