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消化>>正文内容
消化

一例胃肠道间质瘤术前伊马替尼治疗+择期手术病例诊治经验分享

来源: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时间:2024年11月11日    点击数:    5星

70岁男性因“里急后重1年”就诊,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诊断明确,如何选择手术时机?


一、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70岁,于2013年6月因“里急后重1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里急后重,每日排粪5~8次,量少,偶有阵发性腹痛发作,无排黏液血便,无肛门停止排气。1周前在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直肠下段肛管区黏膜下隆起型病变(GIST可能),占据肠腔,镜身无法通过。为明确诊治,遂转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门诊以“直肠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待查:GIST可能”收住院。发病以来,患者进食量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及家族史:高血压病史5年,平时规律服用“氨氯地平5mg/d”,血压控制良好。否认药物过敏史。父母均已故,死因不详,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苍白。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肌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未触及肿物,墨菲(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肛门指诊:肛门括约肌紧张度正常,距肛缘4cm膀胱截石位3~9点钟方向可触及黏膜下巨大肿物,界限清楚,表面光滑,质地硬,固定,致肠腔明显狭窄,仅容一指尖通过,指套退出未见血迹。


辅助检查:
-血常规及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
-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 4.63g/L,D-二聚体 5.21μg/ml。
-肿瘤标志物:CEA:1.3ng/ml,CA19-9 :2.37U/ml。
-全腹增强CT:直肠下段肿物 7.1cm×6.3cm,GIST可能性大(图1)。
-经肛门直肠腔内超声:距肛缘约5cm直肠后壁肌层内低回声团块,大小约6.8cm×6.2cm×5.3cm(图2)。
-经肛门直肠肿物穿刺活检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直肠肿物穿刺标本)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核异型及分裂象可见,考虑为直肠 GIST;CD117(+),CD34(+),DOG-1(+),SMA(-),Desmin(-)。
-基因检测: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型。



图1 首诊CT表现,直肠下段肿物



图2 首诊直肠腔内超声检查


初步诊断:①胃肠道间质瘤(高危);②高血压病。


二、治疗过程


(一)病例分析


MDT讨论意见:患者以“里急后重”就诊,目前诊断明确:直肠GIST(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型)。因肿瘤较大且位于直肠下段,属于特殊部位GIST。若直接行手术治疗,可能无法保肛,或对术后肛门功能影响较大,且术中有肿瘤破裂的风险。建议予伊马替尼术前治疗。每2~3个月密切监测评估肿瘤变化,在治疗达到最佳效果时行手术治疗。


(二)治疗方案


患者于2013年7月3日开始口服伊马替尼400mg/d治疗。治疗6个月后增强MRI评估直肠肿瘤大小为4.2cm×3.8cm(PR);治疗8个月后增强MRI评估直肠肿瘤大小为4.2cm×3.6cm,肝脏、腹盆腔未见转移病灶(SD)(图3)。此间规律口服伊马替尼,主要不良反应为Ⅱ度下肢水肿,Ⅰ度食欲减退、白细胞减少。2014年3月26日第二次MDT讨论意见:患者经过6个月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后,直肠肿瘤明显退缩,最佳疗效达PR。有手术指征,限期手术。


患者遂于2014年4月1日行“腹腔镜下超低位直肠前切除+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术”。术中探查见:无明显腹水,肝脏、腹膜、盆腔未见转移瘤。肿瘤位于直肠下段,距肛缘约6cm,大小约4.5cm×3.5cm,质地软,界限清楚。直肠旁及肠系膜血管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手术过程顺利,肿瘤R0切除,未出现肿瘤破裂等术中并发症(图4)。



图3 伊马替尼治疗8个月后复查增强MRI



图4 术后直肠及肿瘤大体标本


(三)术后病理及基因检测


病理诊断:(直肠)GIST靶向治疗后(4.4cm×3.3cm×2.8cm),绝大部分肿瘤细胞坏死、消失,间质见少量淋巴细胞及泡沫状细胞浸润伴钙化,结合穿刺活检结果及临床病史,符合GIST治疗后改变。上、下切缘未见肿瘤累及,肠旁找到3枚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图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1%阳性,其余CD117、CD34、DOG-1、SMA、S-100、Desmin均阴性。
基因检测: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型。



图5 术后病理HE染色,肿瘤细胞大部分坏死消失


三、预后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于术后2天回肠造口排气,术后4天进食半流质饮食,术后1周开始口服伊马替尼400mg/d治疗。术后3个月行“回肠造口闭合术”。造口闭合后6个月评估肛门功能Wexner评分为8分,造口闭合后12个月评估肛门功能Wexner评分为5分。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满3年,每3~6个月复查肺及全腹CT。随访至2018年10月未见肿瘤复发转移。


四、经验与体会


(一)GIST术前治疗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GIST术前治疗的目的应以减瘤降期,缩小手术范围,保护脏器结构功能,减少医源性播散的可能为主,而非追求肿瘤完全缓解。故一般认为术前治疗6~12个月达到最佳疗效时实施手术为宜,过度延长术前治疗时间可能导致继发性耐药而失去最佳手术时机。肿瘤的明显缩小多开始于治疗后的2~3个月,所以应每2~3个月评估靶病灶。当治疗持续6个月后,肿瘤缩小的速度常明显减缓,此时应适当缩短复查的周期,如每个月复查,以及时确认肿瘤最佳疗效发生的时间点。术前停药时间1周是足够的,复查血常规无异常,一般情况达到手术要求即可。


(二)直肠GIST的常见手术方式及适应证


直肠GIST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经腹直肠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腹会阴联合切除(abdominal perineal resection,APR)、经骶尾经肛切除、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等。LAR多适用于中高位直肠GIST,或者经术前治疗后仍较大的GIST,其手术操作规范、彻底性好,但牺牲了部分直肠,对下段直肠操作难度较大。APR因需完全牺牲肛门功能,在靶向药物时代已很少应用于GIST治疗,仅适用于经治疗后肛门括约肌仍受累的病例。经骶尾经肛直肠GIST切除可以缩小直肠的切除范围,对于低位直肠,尤其骨盆狭窄的男性患者,可降低手术难度,但存在肿瘤受挤压破裂、肛门括约肌损伤及伤口局部感染等风险。TEM手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手术方式,可最大限度地保留直肠、肛门的功能,但因手术器械的特殊性,主要运用于中上段且直径较小的直肠GIST。需强调的是,无论选择何种手术方式,都应以肿瘤“非接触,少挤压,不破裂”地完整切除,尽可能保护直肠肛门功能,减少创伤为原则。


知识来源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