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儿科>>正文内容
儿科

抗真菌药的儿童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4年07月09日    点击数:    5星

尽管新型抗真菌药物不断发展,侵袭性真菌病(IFD)仍会对早产儿和免疫功能低下儿童产生生命威胁。2014年6月,在线发表在《Drugs》的一项研究表明,年幼儿童与成人相比,暴露—效应关系可能会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了解婴幼儿和儿童特定年龄段新抗真菌药的PK和PD,告知计量和确定未来的研究领域将有助于改善IFD儿童的临床结局。

尽管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开发有所突破,侵袭性真菌病(IFD)仍会对早产儿和免疫功能低下儿童产生生命威胁。抗真菌药物的最佳剂量是临床医生能够控制用以改善IFD结果的几个因素之一。然而由于儿童IFD的病理生理、免疫反应和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小儿药物剂量不能从成人的数据中直接推算而得。为此,我们研究了药代动力学(PK)和抗真菌药物药效学(PD)文献和小儿IFD治疗近期的突出进展。

在儿童患者中,为了与成人暴露匹配,需要对几乎所有的抗真菌药进行剂量调整。婴幼儿肾功能的成熟度和代谢功能的迅速改变均能显著影响药物的暴露。从出生到婴儿28天,氟康唑的清除率加倍。由于婴儿的清除率高于成人,其所需如氟康唑、伏立康唑、米卡芬净等药物的剂量也均高于成人。因此,推荐剂量要针对不同的年龄范围。抗真菌药物的PD规律主要依赖于体外和体内模型,但很少有专门针对婴幼儿IFD进行的PD研究。

幼儿与成人的暴露—效应关系可能有所不同,尤其是在侵袭性念珠菌病婴幼儿中,其传播疾病和脑膜脑炎的风险较高,并且可能会进展为严重神经发育障碍。米卡芬净是唯一基于新生儿血液念珠菌感染的脑膜炎动物模型得以验证的靶向抗真菌剂。我们发现新的抗真菌药如三唑类和棘球棘白菌素类的儿科数据缺乏,老的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其在婴幼儿中的剂量仍需优化,并且几乎所有的抗真菌剂在儿童体内靶器官的PK / PD均需进行临床验证。为更好地了解新型抗真菌药在特定年龄段婴幼儿和儿童中的PK和PD而开展研究,将有助于改善IFD儿童的临床结局。

(选题审校:李潇潇 编辑:刘爱菊)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正逐渐受到我国政府重视。2003年出台的GCP首次将儿童纳入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CFDA发布的公告,截止至2012年7月我国共有384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其中含儿科专业46家,儿科专业109个。但是由于专业数量较少,目前仍不能满足多中心儿童临床试验的基本要求。)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